一面是太湖碧波映照著詩意風光,一面是產業引擎轟鳴著發展動能。
這是吳江七都鎮。
今年1至10月,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6.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4%,限上批發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8.4%……
這份成績單上,一連串兩位數的增幅格外亮眼。而這樣“熱力十足”的增長勢頭,七都鎮已保持了五年。
實現“新突破”的,還有七都鎮在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鎮上的排名——在前不久召開的2025全國鄉鎮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七都鎮成功躋身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鎮名單,列第89位;同時七都鎮還入選了2025江蘇省綜合競爭力百強鎮,列第37位。
當堅韌儒雅的“吳風”和臥薪嘗膽的“越韻”相遇,在這座江浙交界的鄉鎮,催生出的是一股“真誠拼搏”的闖勁干勁。
從“重規模”到“提質量”,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躍升”,該鎮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叩開百強之門,而這背后的轉型邏輯與實踐路徑,值得深入探尋。
招大引強培優育強
太湖邊“科創森林”枝繁葉茂
七都鎮何以首進百強?
答案就藏在“招大引強”“培優育強”等一攬子產業行動的真抓實干里。
這個太湖邊的小鎮,除了“風景這邊獨好”,產業那邊亦興。
全鎮擁有注冊企業3000余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7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6家,規上工業產值實現四年連邁4個百億級臺階,工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形成以亨通集團、德爾未來、凱倫股份、通用電梯四家上市企業為代表的“兩新兩高”產業集群。
今年1至10月,全鎮光電纜產業產值占吳江全區比重近三分之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產值占全區比重均接近三分之一,有效支撐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20個月增速領跑吳江。
近年來,七都鎮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全力支持以亨通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強鏈補鏈延鏈,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契機,有序推進產業地塊園區化更新,在當前已有的5000畝新材料產業園和1500畝吳越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基礎上,聚力打造浦江源科創產業園和七都科創園等園區和載體,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助力規上工業產值實現量與質的雙重突破。同時依托中國科學院納米所、空天信息研究院、清華大學環境院等創新平臺,聚焦新能源、空天科技等戰略賽道,持續完善“4+X”產業發展體系,培育未來發展新動能。
產業數據不會說謊。深耕“1+3”賽道“招大引強”,七都以“在建、投產、儲備”三張清單梯次推進格林新材料、寶嘉新能源等企業增資擴產。今年以來新簽約項目22個、總投資66.02億元,其中20億元、10億元以上項目各1個,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高標準、高質量抓好經濟建設,拼速度、拼增長,培育壯大“中堅力量”多年持續出彩。今年以來,七都鎮已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總數達8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總數達38家,全鎮構建起了一支各有所長、特色鮮明的企業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6年,七都全鎮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將力爭達到100家,一批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聯合體,會讓太湖邊的“科創森林”更加枝繁葉茂。
真誠拼搏精準服務
圍繞企業“三鏈”優化營商環境
休息、吃飯、喝熱水、沖個澡……入秋后,來七都亨通光電科技產業園裝貨卸貨的司機,都能發現原本枯燥無味的等待變得更輕松、更省心了。
這是因為在亨通大道與西環路夾角地塊,建起了一座占地38畝的飛迪士物流園。這是七都鎮政府為服務龍頭企業亨通集團,而開展的創新合作——從貨運車輛車牌進入物流園的那一刻,系統就自動為司機排隊,相關公司線上操作,即能通過手機通知在園內休息的司機,大幅減少等待時間。
此次政企合作,政府出地、企業建設運營,既為亨通集團筑牢了物流保障,提升了企業生產運輸效率,每天近500輛貨車的流量,又解決了工業園區貨車亂停、交通擁堵的共性問題,實現了政企共贏,讓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彰顯。
精準服務企業,七都一直“在路上”。
地處太湖南岸的七都,和浙江相鄰,離蘇州市區和吳江城區卻相隔較遠。面對地理條件上的短板,七都勇于直面矛盾,自省自問,始終秉持著一種“真誠拼搏”的精神,緊貼企業需求來升級完善工業配套,這些“定制化”的服務就像引力,讓企業穩穩把產能和核心環節留在本地,筑牢發展的堅實根基。
營商環境無小事。面對企業關切,七都定期召開政企座談會,1至10月累計辦理政務服務事項近萬件,辦結率和滿意度均為100%,其中219家新設企業營業執照網辦率、2小時辦結率均達100%。土地收儲、騰退、盤活力度同步加大,累計完成低效工業用地轉型162畝,完成率達123.66%,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優質項目提前儲備土地資源。
政府全力以赴,企業自然投桃報李。今年亨通集團密集增資擴產、落子七都,先后上馬亨通新能源特種合金導體、5G與工業連接、新能合金導體、飛迪士物流4個新項目,總投資超52億元,達產后新增年產值超75億元。
為當下計,為長遠謀。七都鎮經發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七都鎮正圍繞亨通產業園儲備200畝以上工業用地,全方位支持亨通沖刺世界500強,轄區內的富威科技、諾貝爾塑業、臺洋紡織等企業,也在政府的幫助下加快邁出上市步伐。
“讓亨通的項目不缺土地、不缺資源。”這句話是七都人在對待龍頭企業時的“座右銘”;眼下,它的內涵與時俱進,正在不斷外延。“圍繞企業投資鏈、產業鏈、供應鏈做配套,才能真正優化營商環境,七都的企業有增資擴產的需要,我們都會加強服務,協調保障好項目資源要素,為鎮域經濟發展積勢蓄能、增添后勁?!辨傸h委副書記、鎮長王鵬宇說。
以產聚人以城留人
勾勒民生產業并進相融和諧畫卷
今年國慶節,太湖上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鳴笛啟航的“太湖攬勝”七都—東山長圻航線首航船,以橫跨太湖的“打開方式”,沐浴在全市人民熱切期盼的目光中。
如果說,配套載體功能是發展的“硬基礎”,那么宜居宜業環境就是城鎮的“軟實力”。新航線就像一根靈動的紐帶,不僅為七都帶來了更多人氣,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七都用經濟發展成果賦能民生實事福祉的諸多舉措——
鎮區更新帶動老舊道路提升、特色康居村建設點亮百村共興、智慧感知體系守護平安七都、防澇提升增強城鎮韌性安全能力、園區提升增強產業“后勁”、筑巢引鳳讓人才安心“落地”、“2+4+N”服務網絡實現朝夕守護、高品質住房助推“安居樂居”、吳溇老街南延煥新引入多元業態、校園新風帶來學有優教……
這是2025年的七都鎮十大民生實事項目,覆蓋了城鄉建設、民生保障、產業賦能、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全年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不僅讓小鎮的城鄉面貌更顯活力,也讓群眾的生活更有溫度、發展更有底氣,將民生承諾轉化為了可知可感的幸福體驗。
產業和資本跟著人才走,人才則跟著服務和環境走。
和產業招引相似,七都在人才集聚上,同樣面臨著離市區遠、業態單一等情況。因此,七都做優民生工作,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居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和本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雙向奔赴”。
找準了發力方向,七都揚長補短,打造發展暖心生態——工業鄰里中心、人才服務中心(創投中心)等載體建設扎實推進,廟港人才公寓、亨通社區類人才公寓等多個項目有序實施,七都鄰里中心、落霞足球場等配套高質量運營,打造集“太湖七都”漁市、江村運動配套設施等為一體的優質城鎮生活空間,“以產聚人、以城留人”的良性生態在太湖邊加速形成。
太湖是七都的生態名片,通過“精致”更新,七都23公里太湖風光帶串聯起“一帶雙核”公共空間。廟港水街停車場、望湖路智慧停車樓、運動停車場等“P+計劃”,不僅破解停車難題,更創造性地將停車場與社區配套服務相融合,推動生態價值轉化,讓“精致”理念融入城鄉肌理。
如今,行走在七都的太湖岸邊,一側是參差荇菜、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另一側是安居樂業、煙火氣十足的城鄉景致。
“首進百強,是對七都鎮多年來苦練‘內功’推動鎮域綜合實力達到新高度的肯定,也將激勵全鎮上下團結一心,以實干實績切實扛起‘經濟大鎮’的責任擔當?!逼叨兼傸h委書記夏國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