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從“勾畫現代化目標”到“勇立潮頭、當好排頭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些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蘇州親切關懷和充分信任。今年7月,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為蘇州奮進新征程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期望和諄諄囑托,蘇州堅定奮進之志,鼓足實干之勁!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說,蘇州推動全市上下持續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勇立潮頭、開創未來,以“排頭兵”的果敢擔當和奮進姿態,助推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努力以一域出新出彩為全局增光添彩。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打開發展新空間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先進產品悉數展陳。這兩個多月來,中心講解員陳香和同事們盡心盡責向來自天南海北的參觀團隊,講述每一件產品背后的創新故事,真切傳遞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脈動。9月初,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推進大會在蘇州召開,《蘇州工業園區擴大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計劃》正式發布,聚焦28個主要預期指標,布局33項重點舉措,大步挺進一流的產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
開放是蘇州最鮮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發展優勢,也是蘇州扛起更大使命擔當的底氣所在。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自由貿易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作為經濟大市、工業大市、開放大市的蘇州,自覺把自己放在全國全省戰略大局中審視和謀劃,深度融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作出更大貢獻。
9月19日至20日,3家外資巨頭與蘇州的“聯名”項目紛紛傳來大動作: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開園,阿迪達斯蘇州自動化配送中心X啟用,太古可口可樂(蘇州)飲料有限公司動工。涌動的投資熱潮,充分體現了外資企業對蘇州發展前景的信心,同時也彰顯著蘇州開放型經濟的強大集聚效應。
持續發力高水平對外開放,造就了蘇州人寬廣的視野和胸襟,鍛造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本領。8月12日,蘇州召開臨滬地區發展座談會,部署抓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G60科創走廊這“三大機遇”,暢通做優沿江地區、沿滬寧線、沿吳淞江兩側這“三條通道”,打造吳江汾湖、昆山花橋、太倉婁江新城這“三個橋頭堡”,不斷拓展拓寬拓深與上海的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勇挑重擔。
協同,日益成為一種發展自覺!江蘇東南、上海西北,一個經濟規模逼近萬億元的“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蓄勢騰飛。這個由上海嘉定區和江蘇蘇州昆山市、太倉市組成的省際毗鄰區,圍繞產業、創新、交通、民生等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努力實現“1+1+1>3”的協同發展效應。同時,認真落實省《蘇錫常都市圈發展行動方案》要求,與無錫共同推進蘇錫太湖通道、望虞河整治等六大工程;復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經驗做法,打造漕湖—鵝真蕩“雙湖生態客廳”。
在錨定創新驅動中奔赴產業新高地
擁有6家全球“燈塔工廠”、17家獨角獸企業、33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40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6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超16萬家優秀制造業企業,在這等經濟規模的基礎上如何更上層樓?蘇州給出的答案是:更大力度的創新!
“我們將始終以‘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愿景,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不久前,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2023年(第30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擬認定名單,喜訊傳來,董事長陳文源更是充滿干勁,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前瞻性布局。目前,蘇州共有34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居全省第一。
企業是當之無愧的創新主體。新形勢下,如何更大程度釋放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潛能?蘇州牢牢把握集群這個最佳組織形態,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
作為全省民營經濟領頭羊,吳江區民營企業達9.4萬多家、注冊資本超5500億元,擁有絲綢紡織、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以及新材料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當地龍頭企業盛虹控股集團牽頭組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集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單位,重新“定義”傳統紡織產業,在納米纖維、阻燃纖維、無銻纖維等多方面實現技術突破。
對于蘇州而言,錨定創新驅動,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前列,既是使命職責,也是發展必需。
9月6日,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開工。聚焦攻堅關鍵核心技術,蘇州將全方位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加快建設,力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支持創新聯合體開展全鏈條創新。9月11日,蘇州發布《關于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對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金融支持創新力度等給予“一攬子”政策支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創新的“熱帶雨林”,孕育出產業的拔節生長。算力,即數據的處理能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光子、元宇宙,再到如今的算力,創新活力奔涌的蘇州,總能快人一步,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風口”。8月27日,蘇州舉辦2023長三角算力發展大會,發布推進算力產業發展和應用的行動方案,力爭到2025年,算力產業創新集群規模達4000億元,從而用先進算力掌握發展“勝算”。
在人文經濟相融中打造“福氣之城”
踏浪高歌展宏圖。現代化建設時代號角吹響,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雄心依舊,樹立遠大追求,發布“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城市宣言,傾力描繪更有福氣的“人間天堂”,讓每一位生活在蘇州的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感到“很有福氣”。
穿過平江歷史街區,來到大儒巷38號——古昭慶寺所在地,80后非遺傳承人喬麥的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在此展陳。一旁的非遺體驗區,前來打卡《一團和氣》木版年畫套色圖章的市民和游客排起長隊,彰顯出傳統文化的非凡時代魅力。
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還要像呵護生命一樣去呵護古城,使其不斷煥發新活力,承載起現代城市生活。
眼下,姑蘇區正對古城19.2平方公里歷史城區范圍內的文保單位、控保建筑等5類古建老宅實行“一宅一策”管控,在突出“保護優先”前提下,讓有情懷、有實力的各類組織參與古建老宅活化利用。
既讓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也讓城市與鄉村融合共生。立足服務人口超1600萬人、城區常住人口達512.51萬人這個市情,蘇州用最擅長的雙面繡功夫,做好“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文章,不斷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生活品質。
就在不久前,住建部辦公廳印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蘇州“出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地方性法規”成功入選,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擁有蘇州最大農村版圖的常熟,在4700多個保留村莊全面開展“千村美居”建設,改善提升人居環境,讓錦繡江南魚米鄉盡收眼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蘇州堅定的信念。蘇州正在太湖西山島全力打造太湖生態島,建設太湖健康生態系統維護的關鍵節點和生態屏障。9月12日,蘇州重磅發布《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和太湖綜合治理系列文件,聚焦湖體保護和沿湖流域綜合治理,明確了六大體系40項任務,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系統性的太湖保護發展新格局。近日,蘇州太湖博物館、太湖水文化館和太湖研究院揭牌,更加全面系統地挖掘、研究、展示、呈現蘇州太湖的山水風光、鄉村風情和人文風貌,更好踐行總書記對蘇州“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的殷殷囑托。
曹路寶說,蘇州將圍繞實現更高水平的老有頤養、弱有強扶、病有良醫、幼有優育、學有善教、勞有多得、住有宜居,推動民生“七有”向更高水平的“七優”提升。
以人為本、開放包容,是這座城市的初心;拼搏實干、奮發有為,是這座城市的氣質。蘇州,從未停止過追求,一直在奮斗。如今,它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和精神,在時代的浪潮中一往無前,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