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2017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如春雷激蕩,喚醒了千年水鄉的治水基因。
蘇州這座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東方水城”,401個湖泊如明珠鑲嵌,2萬余條河流似玉帶蜿蜒,36.9%的水面率勾勒出“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絕美畫卷。
八年多來,蘇州一以貫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8657平方公里的水鄉大地上,用“河湖長制”這支如椽巨筆,繪就了一幅“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長卷。從七浦塘的晨光瀲滟到元蕩的晚霞浸染,從長漾的漁舟唱晚到金雞湖的璀璨夜色,一曲新時代的“江南水鄉交響曲”在這里奏響。
清清河流都“回來”了
清晨7點,姑蘇城的薄霧還未散盡。翠園湖畔,雙塔街道翠園社區黨委書記、村級河長賀成已經開始了他的例行巡河。他彎腰拾起岸邊的一只塑料袋,又俯身查看水質變化。在蘇州,5300名河湖長如賀成一樣,正用腳步丈量著河流的“健康指數”。
時針回撥至2014年,蘇州這座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城市正面臨“成長的煩惱”。數據顯示,當時蘇州土地開發強度已逼近30%的國際警戒線,人水爭地矛盾凸顯,侵占河湖、超標排污現象突出。2014年全市廢污水排放量達峰值14億噸,有的河湖臟亂黑臭、滿目瘡痍,“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詩意畫卷,正在漸漸褪色。
變革始于2017年。蘇州出臺實施《關于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實施方案》,一張由“黨政領導、河長主導、社會引導”編織的治水天網迅速鋪開。如今漫步水城,2萬多塊河長公示牌已成為獨特風景。每塊公示牌不僅清晰標注河道概況、河長信息,更創新性地設置了水質數據二維碼,市民掃碼即可查看實時監測結果。截至2024年,全市河湖長累計巡河140萬次,推動解決各類問題14萬個。
制度創新是治本之策。蘇州構建起立體化治理體系:司法領域推行“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協作機制;社會監督方面組建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構成的監督員隊伍,還發展“民間河長”“河小青”志愿者隊伍;在省際邊界、河湖交界,推行聯合河湖長制。吳江與嘉興秀洲區首創聯合河長制,歷時兩年清淤40萬立方米,讓淤積近四十年的清溪河重見天日。創新的還有蘇州工業園區創建的“河長聯盟”,推動數百家企業從“旁觀者”變身“責任人”,累計解決涉水問題近萬個。
在吳江長漾的智慧調度中心,大屏上實時跳動的pH值、溶解氧等12項指標,記錄著這個曾因過度養殖而遭受破壞、如今因“河長”重獲新生的湖泊的蝶變軌跡。30余公里外的元蕩湖畔,滬蘇兩地河長正在開展聯合巡查,他們創新的“六個一”工作法——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治理一標準、監測一張網、執法一把尺、信息一平臺,讓省界河湖真正實現了“無縫共治”,清清河流都“回來”了。
從“美麗”到“幸福”迭代
碧波蕩漾處,民生幸福時。
2019年,蘇州率先啟動生態美麗河湖建設,開啟了一場持續至今的水生態變革。隨著2021年江蘇省總河長令及相關指導意見的出臺,蘇州以系統思維推進河湖治理升級,實現了從“美麗”到“幸福”的質變躍升。
三年間,蘇州相繼發布“消劣爭優”攻堅令、現代水網建設令、幸福河湖創建令,出臺《蘇州市幸福河湖建設實施方案》,構建起“全市域統籌、全流域治理、全方位提升”的五年行動計劃,讓每一條河流都成為滋養城市的生態血脈、承載鄉愁的文化紐帶、惠澤百姓的幸福源泉。
在太湖之濱、太浦河畔,長漾的變遷無疑是蘇州治水成效的生動縮影。這片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核心區域的水域,曾因水質惡化、岸線雜亂成為周邊居民的“心頭之痛”。2023年,吳江區以1.54億元實施系統治理,創新采用“生態治水、智慧護水、文化興水、產業富水”四位一體模式。如今,漫步長漾沿岸,可見水下森林隨波搖曳,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守護,非遺文化展館臨水而立,生態養殖基地星羅棋布。這場華麗轉身不僅讓長漾躋身全國幸福河湖名錄,更帶動周邊村集體收入顯著增長。
滬蘇交界的元蕩,湖蕩內因圍網養殖導致水體一直富營養化,水質曾常年不理想,岸邊木材堆積,沿岸雜草叢生。改變的契機同樣源自2019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掛牌成立。吳江、青浦兩地率先破題,實施跨界水體共保聯治,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系統性工程,元蕩水質從V類提升至Ⅲ類,34.31公里環湖綠道串聯起22.81公里生態護岸,176萬平方米陸域景觀與95萬平方米近岸濕地共同構筑起生態屏障。更令人振奮的是,生態改善催生了“詩畫江南灣”文旅IP,“一廊十二景”再現紅樓意境,帆船賽事、環湖馬拉松等品牌活動年吸引游客超百萬,帶動周邊形成產值超5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生態好了,銀魚都回來了,村民的荷包也鼓了。”元蕩村村民王冬林指著波光瀲滟的湖面欣喜地說。
2019年以來,蘇州累計投入45億元,建成幸福河湖超2500條,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治理標桿:七浦塘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斜塘河再現“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意象,滸光運河留住鄉愁記憶,建成長漾國家級幸福河湖,《“東方水城”的嬗變之路》經驗做法入選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元蕩創建長三角示范區首個跨界幸福河湖,蘇州河長制工作連續5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現代水網“智”聯未來
暮色中的浦江源生態半島宛如水墨丹青,這里是太浦河的起點,太湖水從這里流出,流經蘇浙滬兩省一市,最終匯入黃浦江入海。
全長57.6公里的太浦河承擔著下游浙江嘉興市、上海市的重要供水任務。面對“九龍治水”的困局,吳江區聯合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等地,打破行政藩籬,推出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治理、聯合執法五項機制,構建起跨區域協同治水的立體網絡。
每天清晨,搭載高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從太浦河北岸騰空而起,以厘米級精度掃描河道,實時回傳數據至“太浦河云管家”智慧平臺,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就能發現違法排放等情況,精準下達指令進行處置。在上下游協同共治下,太浦河面貌煥然一新,跨省界斷面水質連續多年均值達Ⅱ類以上。監測結果顯示,太浦河中的浮游植物種類達到71種,相比10年前增加13種,太浦河的水生態環境日益好轉。
今年7月,蘇州城市防洪體系迎來里程碑式升級。蘇州市河道管理處防洪大包圍集控中心,管理人員輕觸鼠標,婁門堰閘門瞬間開啟,整個過程不到30秒。“過去需要現場操作,現在只需一人在控制中心就能完成。”工作人員介紹,新系統實現了從“人工跑現場”到“指尖調度”的跨越式轉變,管理人員通過集控中心大屏實時監控水位、機組狀態、設備運行等數據,一鍵執行調度指令。隨著澹臺湖樞紐等四大工程完成自動化改造,蘇州城區防汛調度有了“智能芯”。
在園區木沉港水利管理中心,數字孿生技術正重塑水治理模式。LED屏上,金雞湖水域的“數字雙胞胎”實時映射著物理世界的細微變化。這個獲得水利部認證的示范項目,創新性地構建了“三網合一、三層融合、二體系貫穿”現代治水體系。
最新出臺的《蘇州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擘畫出更宏偉的藍圖:針對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態韌性短板等,蘇州將構建“江湖共濟、眾河引排、百湖調蓄、百樞控導”特色布局,構建結構互聯互通、功能互調互濟的實體物理水網,同步建設數字孿生水網,實現物理水網與數字水網深度融合與疊加賦能。值得關注的是,《規劃》創造性地提出“多維度協同”框架,即縱向貫通國家—省—市—縣四級水網,橫向聯動滬浙區域協同發展;推動水網與航道網功能融合,銜接多部門規劃確保標準統一。“《規劃》是謀劃未來一段時期形成‘安全、綠色、智慧、融合’水網的全局性、實用性規劃,是蘇州全面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蘇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晨光灑滿平江河,當夕陽鋪滿元蕩,當月色浸染金雞湖,蘇州用一池清水詮釋著:守護江河安瀾,既是生態命題,更是民生答卷。每一條重獲新生的河湖仿佛在訴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網聯通即是發展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