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
骨干專業遴選與建設工作的通知
各在蘇州高校: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引導在蘇州高校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辦學,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入推進產教協同育人,推動符合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方向的緊缺型人才自主培養。經研究,蘇州市教育局決定開展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以下簡稱“骨干專業”)遴選與建設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遴選范圍
1.本次擬支持蘇州市高等院校骨干專業10個左右。各在蘇州高校(含校區等,下同)產教融合方面建設基礎好、產教聯動深入、緊貼蘇州“1030”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契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相關專業均可申報。
2.每所高校推薦專業不超過1個,已獲得首批蘇州市骨干專業及省級及以上稱號的專業(含在建項目)不可重復申報。
二、遴選原則
1.聚焦產業,校企融合。引導各高校緊緊圍繞蘇州“1030”產業體系需要,找準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的結合點,重點推進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建設。
2.分類建設,特色發展。引導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錯位布局骨干專業,著力體現自身優勢與特色,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產教融合型專業,打造特色和品牌,努力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3.示范引領,協同提升。引導各高校以骨干專業建設為引領,探索形成高水平的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及時總結、凝練和推廣專業建設經驗,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產教融合型專業。
三、遴選條件
1.產教融合特色明顯。專業人才培養符合蘇州“1030”產業體系需求,初步構建了“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與行業內的知名企業簽訂了合作培養協議,建立了共同參與的協同管理機制,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開發、實習實訓指導等。
2.產教融合資源豐富。專業擁有校內或校企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或技術創新平臺,能滿足學生實踐技能訓練需求。師資隊伍既有具備深厚理論功底的教師,也有來自企業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或產業導師。建有完善的產教融合教學平臺與資源庫,包括與企業相關的課程庫、案例庫、項目庫等,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3.產教融合成效顯著。專業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質量良好,在對口行業或領域就業比例高,部分學生能在合作企業中實現高質量就業或創業。專業在推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未來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
四、申報材料
請各高校根據遴選條件,在限額內擇優推薦,對專業申報材料要進行嚴格審核,保證真實性。
1.《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表》一式5份。
2.《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匯總表》一式1份(見附件)。
五、材料提交
1.各高校請于2024年12月9日(周一)下午5點前,報送申報表和匯總表的電子檔word版至指定郵箱(郵件主題標明***學校蘇州市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材料);12月11日(周三)下午5點前,報送加蓋單位公章的紙質材料至蘇州市教育局相關處室(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公園路198號),同時將電子版PDF(加蓋公章)以及支撐材料電子版發送至指定郵箱(郵件主題要求同上)。
2.高職院校申報材料報送至職業教育處,聯系人:葉雷鋒,電子郵箱:szsjyjgzjc@jiyj.suzhou.gov.cn,聯系電話:65236421;本科院校申報材料報送至高等教育處,聯系人:周蔚,電子郵箱:szsjyjgdjyc@jiyj.suzhou.gov.cn,聯系電話:65151157。
六、保障措施
1.本次立項建設的骨干專業,蘇州市教育局將給予每個專業一定建設經費。
2.各高校要為立項建設骨干專業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3.各立項建設骨干專業要嚴格按照《申報表》要求做好建設工作,重點突出,強化特色,著力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附件:1.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表
2.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匯總表
蘇州市教育局
2024年12月3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1
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
骨干專業申報表
高校名稱(蓋章):
專業名稱:
專業代碼:
專業類:
專業負責人:
聯系電話:
蘇州市教育局 制定
2024年11月
填 寫 說 明
一、請逐項認真填寫,空缺項填“無”。有可能涉密或不宜大范圍公開的內容,請勿填寫。
二、申報內容力求實事求是、真實可靠,文字表達嚴謹規范、簡明扼要。所在學校應嚴格審核,對所填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三、專業名稱、專業代碼等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4年)》以及《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填寫。
四、蘇州“1030”產業體系產業集群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及大健康、高端裝備、新興數字產業、新能源汽車、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高端紡織以及輕工業,不在此列的填寫“其他”。
五、相關成果截止時間為2024年10月31日。
六、表中各項內容用“小四”號仿宋字體填寫,單倍行距;簽名處應使用黑色鋼筆或簽字筆;表格欄高不足處可自行增加,排版務求整潔清晰、頁碼連貫。
七、申報書與所有附件材料用A4紙雙面打印并裝訂成冊,總頁碼不得超過100頁。
一、基本情況
專業名稱 |
|
專業代碼 |
|
||||||||||||
所屬門類 |
|
學制(年) |
|
||||||||||||
專業設置時間 |
|
專業總學分 |
|
||||||||||||
專業總學時 |
|
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
||||||||||||
面向的“1030”產業體系產業集群 |
|
||||||||||||||
專業招生情況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
實際招生數 |
|
|
|
|
|
||||||||||
校企聯合開設 課程門數 |
校內課程門數 |
|
嵌入行業企業課程數 |
|
|||||||||||
校外課程門數 |
|
其中:雙創課程開設門數 |
|
||||||||||||
已(擬)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企合作基金項目數量 |
|
金額 (萬元) |
|
||||||||||||
市級及以上實驗中心、實訓基地建設情況 |
實驗中心名稱 |
|
級別 |
|
|||||||||||
實訓基地名稱 |
|
級別 |
|
||||||||||||
合作共建單位(企業)名稱 及產業類型 |
合作單位(企業)名稱(不超過3個) |
產業類型 |
|||||||||||||
1 |
|
|
|||||||||||||
2 |
|
|
|||||||||||||
3 |
|
|
|||||||||||||
本專業近三年獲省級及以上產教融合方面有關榮譽、獎勵、立項建設情況 |
|||||||||||||||
類別 |
項目名稱 |
時間 |
等級 |
授予部門 |
|||||||||||
教學改革項目 |
|
|
|
|
|||||||||||
教師隊伍建設 |
|
|
|
|
|||||||||||
課程與教材等教學資源 |
|
|
|
|
|||||||||||
創新創業成果 |
|
|
|
|
|||||||||||
其他(限20項) |
|
|
|
|
|||||||||||
二、合作單位(企業)簡況
合作單位 (企業)名稱 |
|
||||||||||||
單位性質 |
|
注冊資金 |
萬元 |
||||||||||
主管單位 |
|
企業資產 |
萬元 |
||||||||||
單位網址 |
|
聯系電話(傳真) |
|
||||||||||
單位負責人 |
姓名 |
|
性別 |
|
職稱 |
|
出生年月 |
|
|||||
電話 |
|
學歷 |
|
學位 |
|
專業領域 |
|
||||||
單位聯系人 |
姓名 |
|
性別 |
|
辦公電話 |
|
|||||||
手機 |
|
|
|
||||||||||
員工 情況 |
總人數 |
|
|||||||||||
學歷 |
正高級工程師(教授級) |
高級工程師 |
工程師 |
其他技術人員 |
合計 |
||||||||
博士 |
|
|
|
|
|
||||||||
碩士 |
|
|
|
|
|
||||||||
本科及以下 |
|
|
|
|
|
||||||||
合計 |
|
|
|
|
|
||||||||
提供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平方米) |
|
||||||||||||
單位(企業) 概況 |
(著重說明合作企業或單位的行業地位、生產經營狀況、具備的資質和條件、經營狀況、校企合作經歷與合作內容、參與專業共建、滿足人才培養需求情況,限800字以內)
|
||||||||||||
注:可根據需要自行增加合作單位(企業)簡況欄。
三、師資基本情況
專業負責人 |
姓名 |
|
政治 面貌 |
|
黨政 職務 |
|
||||
學歷 |
|
學位 |
|
專業 職稱 |
|
|||||
工作 年限 |
|
辦公 電話 |
|
手機 號碼 |
|
|||||
近三年主講課程 |
|
|||||||||
教學科研 工作經歷 |
|
|||||||||
校企合作 經歷 |
|
|||||||||
主要教學 科研成果 |
|
|||||||||
專業師資組成情況 |
專職教師 |
職稱 學歷 |
正高級 |
副高級 |
中級 |
其他 |
合計 |
|||
博士 |
|
|
|
|
|
|||||
碩士 |
|
|
|
|
|
|||||
本科及以下 |
|
|
|
|
|
|||||
合計 |
|
|
|
|
|
|||||
具有企事業單位實踐經歷的教師數 |
|
|||||||||
企業(單位)兼職教師 |
職稱 學歷 |
正高級工程師(教授級) |
高級工程師 |
工程師 |
其他技術人員 |
合計 |
||||
博士 |
|
|
|
|
|
|||||
碩士 |
|
|
|
|
|
|||||
本科及以下 |
|
|
|
|
|
|||||
合計 |
|
|
|
|
|
|||||
教師隊伍簡表 |
||||||||||
序號 |
姓名 |
出生 年月 |
學校教師 /企業教師 |
職稱 |
職務 |
承擔教學/ 管理任務 |
||||
1 |
|
|
|
|
|
|
||||
.. |
|
|
|
|
|
|
||||
四、本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改革舉措
(包括專業定位、與合作單位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踐教學體系重構、教學模式與方法創新等,限1000字以內)
|
五、本專業產教融合教學資源建設情況
(包括課程、教材教案、實習實訓等教學資源建設,限800字以內) |
六、本專業產教融合師資建設情況
(包括如何構建校企師資共建共享機制,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績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等,限800字以內)
|
七、本專業產教融合基地建設情況
(包括與合作企業共建集實踐教學、科技研發、生產實習、培訓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等,限600字以內)
|
八、本專業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情況
(包括挖掘產教融合合作成果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及其他學科競賽等,限800字以內)
|
九、本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成效
(包括人才培養質量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業數據、江蘇省教育評估院評估結果或第三方評價結果、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雙創實踐成果等,限1000字以內)
|
十、本專業產教融合主要特色及示范輻射
(包括本專業產教融合的主要模式、特色、支撐引領區域產業發展成效、示范輻射效應等,限800字以內)
|
十一、專業建設規劃及預期成果
(本專業未來三年產教融合建設目標、具體舉措及預期成效,限1000字以內)
|
十二、學校和合作單位(企業)支持與保障政策
(包括組織保障、政策保障、經費保障等支持保障措施,限800字以內)
|
十三、審核意見
專業負責人承諾 |
本人在此鄭重承諾:嚴格遵守申報要求,如實填寫申報書及相關材料,且不存在任何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及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情形。如有材料虛假或違紀行為,愿意承擔相應責任并按規定接受處理。 專業負責人簽名: 日期: |
合作單位(企業)審核意見 |
我單位連續三年以上參與該專業人才培養,申報材料中相關信息真實有效。 單位負責人簽名: 單位(公章) 日期: |
學校審核意見 |
申報材料及佐證材料真實有效,相關內容無危害國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適宜公開傳播的內容,價值取向正確。如有材料虛假或違紀行為,愿意承擔相應責任并按規定接受處理。
校(院)長簽名: 學校(公章) 日期 |
十四、附件目錄(分條列明清單,限20條以內,佐證材料裝訂附于申報書后,并裝訂成一冊,申報書與佐證材料限100頁內)
序號 |
材料名稱 |
1 |
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校內+企業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 |
2 |
任選1門彰顯培養模式與培養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大綱 |
3 |
嵌入的課程資源說明(包括課程名稱、簡介、學時學分、師資來源等) |
4 |
聯合培養協議復印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2
蘇州市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型骨干專業申報匯總表
學校名稱(蓋章) 聯系人: 聯系電話:
序號 |
專業名稱 |
專業代碼 |
專業類 |
修業 年限 |
所屬門類 |
專業 設立時間 |
面向的“1030”產業體系產業集群 |
是否為首批蘇州市骨干專業或省級及以上稱號專業建設項目 (“是”或“否”) |
專業 負責人 |
聯系電話 |
備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蘇州市教育局辦公室 |
2024年12月3日印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