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現有150名持殘疾人證的孤獨癥兒童。經調查,75%的家庭反映暑期特教資源短缺,80%的家長因全天候照護產生焦慮情緒。自2022年起,每個夏天,蘇州工業園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持續堅持“全人發展?社會融合”的初心,兒童社工聯合特教老師、愛心企業和志愿團隊,為特需兒童家庭構建“兒童能力發展-家庭喘息支持-社會多元融合”支持體系,累計服務近2500人次。2025年7月,特需夏令營招募了40名6-14周歲孤獨癥兒童,繼續以關愛服務助力特需兒童成長。
在個體發展層面,社工聚焦“手腦協調、情緒管理、認知發展、社會交往、社區意識”五個維度,通過專業設計與資源鏈接為兒童提供能力建設支持。手腦協調維度,結合運動康復原理和兒童身體狀況定制感統訓練、籃球、羽毛球等課程,幫助兒童提升身體協調能力。情緒管理維度,引入音樂療愈理念,組織沙錘即興演奏、草地音樂會等活動,引導孩子通過音樂釋放情緒,在節奏與歌聲中建立自信。認知發展維度,鏈接專業美術教師資源,開設繪畫、手工課程,以“家”“自畫像”等主題為載體,在創作與分享中鍛煉孩子的想象力與表達力。社會交往維度,開展田園種植、手工制作義賣、場館管理體驗等勞動實踐,以沉浸式角色體驗促進兒童掌握生活技能。社區意識維度,積極引導兒童參與窨井蓋繪畫、高齡老人慰問等公益服務,在付出中增強其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在家庭支持層面,社工用三個“暖心招”,給肩負重擔的特需兒童家長們按下“暫停鍵”。第一招:提供喘息服務統籌協調志愿者資源,在夏令營常規時段(8:30-16:30)外,增設16:00-18:00延時托管服務。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者陪伴孩子游戲、閱讀,為家長爭取到寶貴的休息與調整時間,有效緩解日常照護壓力。第二招:提升照顧減壓能力夏令營期間,在等待孩子回家的時候,家長們可以上一節專家小課堂。充分發揮志愿團隊的特長優勢,如繪本老師講“如何陪孩子讀繪本”,心理志愿者分享“釋放壓力的小竅門”等,為家長增增能,給生活充充電。第三招:成立家長互助小組邀請特需兒童家長參加小組活動,搭建線上交流群與線下分享會平臺。在這里,家長們分享照護經驗、傾訴困惑,在同伴支持中獲得情感慰藉與實用建議,逐步打破孤獨感,形成“抱團取暖”的支持氛圍。
在社會融入層面,社工通過四步共建模式,推動社會融合從“活動化”走向“日常化”。認知破冰:消除誤解壁壘創新設計“未保探索日記”活動,通過主題講座、場館展示、互動體驗面向普通兒童及家庭普及特需兒童知識。體驗互動:增進群體聯結積極鏈接志愿服務群體組織融合活動。協作實踐:整合社會資源主動邀約多元力量參與關愛服務。常態機制:固化融合成果推動建立公益團隊協作機制,目前已有10余個公益團隊和未保中心達成協議,每月開展藝術、文化、體育等主題融合活動,幫助特需兒童慢慢走進更廣闊的世界,讓社會“看見”他們的可愛。
從個體到家庭再到社會,社工以專業為線,將各方力量編織成守護特需兒童成長的生態網絡,期待更多伙伴匯入這張網絡,讓特需兒童在共生共融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