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落實“六穩”工作要求,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基本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1.93萬億元(預計數,下同),比上年增長6%;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21.8億元,增長4.8%;
——固定資產投資4920億元,增長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90億元,增長6%;
——進出口總額3141億美元;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5%;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8.3件;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6%左右;
——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2.7%,提高0.5個百分點;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10元,增長8%;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為3.0%;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標;
——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定目標。
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執行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3%,上半年增長6%,前三季度增長6%,全年增長6%。工業生產總體穩定。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4萬億元,增長1%,總量連續七年穩定在3萬億元以上。35個行業大類中有20個行業保持增長,增長面達57.1%。主導行業穩定發展,產值超千億元的行業達到11個,其中前六大行業實現產值2.16萬億元,增長0.8%。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工業投資1200億元,增長8.9%,其中工業技改投資90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75%。省市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有力,26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7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17%;24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8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2.4%。消費需求積極拓展。文化、旅游、健康等消費新熱點加快培育,全市旅游總收入增長8%,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增長5.9%;發放體育惠民卡7萬張以上,帶動相關消費約2億元?!袄献痔枴辟Y源深入挖掘,21家企業被認定為第二批江蘇省“老字號”企業,位居全省第一。對外貿易轉型發展。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全市外貿的比重較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市場多元化有效拓展,全市對歐盟、東盟、日本、拉美等市場出口增幅保持正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占比提升至21.4%。全年實際使用外資46.2億美元,新引進和形成的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30家。
(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動能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實現產值7014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1%。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78萬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3.4%。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智能制造穩步推進。全年新增省市智能工廠15家、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82家,推廣工業機器人超過5000臺;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特色基地2家。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工作深入推進,實現綜合評價全覆蓋,差別化用地、用能、信貸和排污政策全面實施。現代服務業質量提升。平臺經濟、總部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新增19家市級總部企業,累計179家;新增省級互聯網平臺經濟“百千萬”工程重點企業8家,累計23家?,F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新增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4家。我市獲評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年度考核中,我市蘇繡小鎮、昆山智谷小鎮分獲第一名、第二名。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市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9萬畝、現代農業園區面積4.2萬畝,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吳中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示范園創建名單。
(三)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達131.1億元,增長21.1%。落實重點科技創新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184.8億元,增長33.1%?!翱瀑J通”累計為6000多家企業解決貸款超400億元。全市26家創業投資企業(團隊、載體)獲得省級認定資格,約占全省總數的1/3。高層次人才加快集聚,新增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入選者12人,累計262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35人,繼續保持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加大。全市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643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7052家,均名列全省第一。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2142家、“瞪羚”企業368家。全市6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僅次于北京、上海。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6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8%。創新載體加快建設。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批設立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建成運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研究院、中科智能科創中心等一批重大研發機構落戶蘇州。14家企業獲批建設第二批蘇州市自主品牌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5家企業被評為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成功創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全市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25萬件,增長10%。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設立全國地級市中唯一的知識產權運營引導基金,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成運行。
(四)深化改革開放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全年關停淘汰低端落后及過剩產能企業(作坊)1819家,關閉退出72家化工企業。實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融資暢通工程,獲批設立全國首個“小微企業數字征信實驗區”,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累計為1.3萬家企業解決融資需求超6600億元。我市企業債券工作創新和風險防范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全年減輕企業成本620億元。64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363.7億元。“放管服”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市縣兩級機構改革任務順利完成。制定出臺《關于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深入推進“3550”改革和“不見面審批”工作,著力營造審批最少、程序最簡、速度最快的政務服務環境,獲評全省營商環境先進地區稱號。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總數已達188萬戶,同比增長20.5%。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227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6.7%,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23家企業入圍“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6家企業入圍“2019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上榜企業數雙雙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民營企業500強企業數量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名第三。重大戰略加快實施。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成功獲批,制定出臺蘇州片區建設實施方案,推出143項重點任務舉措。亞投行“一帶一路”境外投資貿易對接會在我市成功召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項目80個,中方境外協議投資額10億美元。認真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江蘇實施方案,制定出臺我市行動計劃,年度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穩步實施。
(五)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滬通鐵路跨長江大橋實現全橋貫通,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線開工建設,通蘇嘉甬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無錫至南通過江通道公路南接線建成通車。南湖路快速化改造、桐涇路北延、獨墅湖第二通道、胥濤路對接橫山路隧道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開通運營,5號線、6號線和S1線建設穩步推進,開工建設8號線、7號線。建成5G基站5461個,啟動項目110個。完成中心城區20條主次干道、60條支路架空線整治和入地工程,我市入選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市區新增及改造綠地350萬平方米,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30%。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市級財政落實1億元支持相對薄弱村,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清產核資后達到3180億元。完成178條農村黑臭河道治理,新增6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新增10個市級康居特色村和35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環境質量持續優化。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等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完成長江蘇州段沿岸造林綠化8071畝,42條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優Ⅲ比例達100%。711項年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全部完成,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7.8%。大運河堤防加固工程完工111.4公里,陽澄湖中西湖連通工程實現通水,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87%;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為87.5%和86%,同比分別上升18.8個和10個百分點。全市削減非電行業煤炭消費總量478萬噸,新增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能力9.75萬噸。編制發布蘇州市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全市新增受保護濕地2.2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9%。
(六)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用于民生的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686.2億元,增長10.9%,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7%。39項民生實事項目全部完成,便民惠民成效明顯。城鎮新增就業17.3萬人,完成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4.4萬人。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市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30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月945元提高到995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由每月1323元提高到1393元。全年約2.8萬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的經濟負擔。全市大病保險惠及約13萬人,補償金額7.6億元左右。發放物價補貼2.4億元,受益困難群眾28.2萬人。持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新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10家,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72張、日間照料中心105個。社會事業優化發展。建成投用80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增學位7.3萬個。深化名城名校融合發展,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工建設,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簽約籌建。醫療衛生資源“補缺補短”積極推進,市疾控中心遷建工程、婦幼保健院項目和太湖新城醫院建設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蘇州市戲曲傳承中心啟用,蘇州第二圖書館建成投運,楓橋景區改造提升后向市民免費開放。新建多功能運動場、籠式足球場、籠式籃球場共25片,新建健身步道270公里,市運河體育公園、蘇州體育博物館建成開放。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7.1%和16.5%。
在回顧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在全球經濟復蘇低迷、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加深、內外需求不旺的宏觀背景下,我市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全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員勞動生產率等四個指標與年度預期目標存在差距。此外,產業層次還不夠高,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實體企業面臨困難依然較多,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高位,重點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需要重視;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工作任務還相當艱巨,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風險隱患防范化解不容忽視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十四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關鍵之年。綜合分析判斷,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更加復雜和嚴峻,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多。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多次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不斷增強,巨大國內市場的潛力在持續釋放,擁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以應對經濟變局。從我市看,蘇州是直面中美貿易摩擦挑戰的“主戰場”,又處在轉型升級、創新突破的關鍵期,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承壓、穩中放緩。但是,全市推動轉型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在增多,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特別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市也將出臺一系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各個板塊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勢頭振奮人心。全市上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保持戰略定力,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進一步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從拓寬國內市場需求挖潛力,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全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立足蘇州實際,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20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
——進出口總額總體穩定;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左右;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左右;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6%左右;
——工業增加值率高于上年;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下達任務;
——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
上述目標中,節能減排等目標是約束性的,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等目標是預期性、導向性的。在目標安排上,注重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六穩”要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相銜接,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強化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三是堅持量力而行、積極作為。一方面,兼顧需要與可能、短期與長期,穩妥提出合理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另一方面,按照思想再解放、開放再出發、目標再攀高的總體思路,適當提高標桿,強化預期目標的激勵作用?,F對主要預期目標作重點說明:
(一)關于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主要考慮:一是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堅持穩字當頭,全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我市經濟總量即將沖刺2萬億元新臺階,推動這么大體量經濟的平穩增長,事關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當前形勢下,穩就是進,進才能實現持續的穩。二是體現高質量發展導向。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是推進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6%左右的增長符合現階段發展特點,有利于推進轉型升級,有利于改善民生質量,有利于守住風險底線,有利于引導發展預期。三是與各方面目標安排相協調。這樣的安排與全省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相銜接,各市、區安排的預期目標也能夠支撐全市目標的實現。但是,從基礎支撐指標來看,實現增長6%左右的預期目標難度不小,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們將強化擔當作為的精神,鼓足奮勇爭先的干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要求,真抓實干,奮力拼搏,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為引導持續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綜合考慮減稅降費效應、收支平衡需要等因素,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在當前形勢下,穩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基礎。我們將堅持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抓手,精心組織實施省市重大項目,狠抓項目實施進度,持續擴大有效投入規模。突出抓好產業投資,進一步提高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重,開展工業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達產,完成工業投資1500億元。強化“項目為王”導向,用好三項考核“指揮棒”,進一步激勵全市上下抓項目、抓招商、抓創新,集中資源和力量突破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創新能力強、擴張和帶動潛力足的龍頭型項目。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我市營商環境3.0版政策,開展營商環境創新年系列活動,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強化項目儲備,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找準短板、精準施策,培育一批基礎設施、新產業、城鄉融合、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儲備項目,推動省市縣、近中遠重大項目管理系統的常態化管理。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在就業和收入形勢總體穩定、促消費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消費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等有利因素支撐下,消費具備溫和增長的條件。我們將加快消費新動能培育,以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五大幸福產業為重點,完善鼓勵支持政策,著力釋放服務消費潛力。促進電商與傳統消費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創新經營模式,加快線上線下、商品服務融合,做精做深體驗消費,開展精準服務和定制服務,引領消費升級。推進消費品牌化,深入培育蘇州原創品牌,強化“老字號”傳承保護、創新發展,擴大“蘇州造”精品和國際化消費品供給。優化提升傳統商圈,加快軌道交通站點商業建設,鼓勵和支持社區商業發展,加速補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繼續做好誠信興商、示范創建等工作,健全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持續優化消費環境。
進出口總額總體穩定。世界經濟放緩導致海外需求縮減,貿易保護盛行限制全球商業活動,我市進出口穩定發展面臨較大壓力。我們將深化應對經貿摩擦舉措,出臺實施“開放+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有效投入、營商環境、城市功能”等系列政策,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持續優化“365”應對工作體系、“1+7”應對預案,全面推廣“應對六法”,強化“一企一策”服務企業,積極幫助企業爭訂單、拓市場。全面推進市場多元化,舉辦針對歐洲、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系列投資和貿易促進活動,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大阪展等境內外重點展會300場以上。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向內外協作配套、兩個市場并舉轉型,推動一般貿易做優做強、比重進一步提升。加強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汽車平行進口、一般納稅人資格等國家級試點建設,壯大外貿發展新動能。更大力度狠抓招商引資,精心實施“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吸引更多優質全球產業鏈領軍企業和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關鍵節點項目落戶。
(二)關于創新轉型預期目標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左右,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左右,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安排這些目標,主要是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不動搖,加快完善全市創新生態環境,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助推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深入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全市高新區爭先進位。繼續支持自主品牌大企業與領軍企業建設先進技術研究院,加快建設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建設一批關鍵領域的技術研究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累計達9000家。持續擴大創投規模,引導社會資本推動中小型科技企業快速成長。深化與大院大所戰略合作,推進納米真空互聯試驗裝置、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爭取早日列入國家隊序列。持續加大人才投入強度,推動頂尖人才(團隊)“一人一策”落地見效,力爭全年柔性引進海外人才智力項目200個以上。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6%左右、工業增加值率高于上年。這兩項指標是衡量經濟發展質效的重要指標。我們將堅守實體經濟,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命名一批市級先導產業創新集聚區,著力打造高端裝備、新型顯示、高端紡織等10個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創高端紡織、納米技術應用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取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4%左右。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十百千萬”工程,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新增智能工廠10個、示范智能車間100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全年淘汰和整治低端低效產能企業(作坊)1500家左右。
(三)關于民生質量預期目標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這一安排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當前,國家收入分配改革深入推進,新一輪促進居民增收的行動方案即將出臺,更多增收紅利將不斷釋放。我們將持續抓好富民增收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合理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強化社會救助托底功能,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支農惠農政策,加大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力度,持續推進農村居民增收,確保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繼續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預期目標歷年來均與國家和省的調控目標保持一致,因此安排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國家始終將“穩就業”置于“六穩”要求的首位,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大力扶持職業技能培訓,將有力支撐就業保持穩定。我們將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持續落實降低社保費率等措施,認真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加強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幫扶,確?!傲憔蜆I”家庭動態清零,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提足用好失業保險基金支持職業培訓“資金池”,實施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密切跟蹤就業形勢變化,持續加強經貿摩擦對就業影響的監測分析,準確評估、完善預案,全力保持就業穩定。
(四)關于剛性目標任務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這是今年新增的指標。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踐行安全發展理念,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開展為期一年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壓實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堅決遏制各類事故發生,守牢安全底線,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下達的任務。作為兩大約束性指標,每年目標任務均由省分解下達。我們將加大節能技改力度,持續推進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和綠色園區創建,加強能耗“雙控”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強化對重點地區和行業節能預警,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節能量交易,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增長,全力完成省定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認真落實生態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科學制定并組織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計劃,持續提升危廢處置能力,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完成省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目標。
三、市級重點項目和實事項目安排
2020年市級重點項目計劃安排360個項目,其中實施項目352個,前期項目8個;項目總投資1.3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953億元。市級重點項目分為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創新載體項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態環保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五個類型。項目安排原則:重大產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計劃總投資原則上不低于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不低于2億元;重大科創載體項目計劃總投資原則上不低于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不低于1億元;重大民生工程、生態環保項目總投資原則上不低于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不低于1億元。行業優勢特別明顯的產業項目除外。從建設性質看,新開工項目172個,總投資322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79億元;續建項目180個,總投資963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74億元。從項目規??矗?/span>100億元及以上項目27個,其中300億元以上項目8個;50億元~100億元項目32個,20億元~50億元項目73個,10億元~20億元項目87個,5億元~10億元項目118個,5億元以下項目15個。從項目類型看,重大科創載體項目51個,總投資93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204個,總投資6859億元;其中制造業項目143個,服務業項目61個。重大民生工程項目40個,總投資1163億元。重大生態環保項目15個,總投資459億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42個,總投資3450億元。前期項目8個,總投資249億元,包括4個基礎設施項目和4個產業項目。
2020年市實事項目安排方案包括8個方面40個項目,其中教育文體方面7項,醫療養老方面6項,就業社保方面4項,生態環境方面5項,人居環境方面6項,農業農村方面4項,公共交通方面3項,便民服務方面5項。總投資超過360億元。項目安排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尽?。重點關注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持續加大民生供給。安排新改建學校、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日間照料中心、農貿市場、公共衛生間建設、就業技能培訓、蘇太豬育種基地建設等項目。二是聚焦“優服務”。從人居環境、交通出行、文體服務、社會關愛等方面著手,安排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工程、軌道交通建設、換乘停車場建設、體育消費補貼等一批民生服務項目,注重提升市民獲得感和感受度。三是緊扣“高質量”。圍繞民生需求熱點,創新實施一批項目,不斷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安排了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5G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田園鄉村試點、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等項目。
四、2020年舊城區改建計劃安排
2020年擬實施15個舊城區改建項目,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具體項目見下表:
單位:平方米
序號 |
建設項目名稱 |
所屬街道 |
征收面積 |
1 |
界石浜東 |
滄浪街道 |
30000 |
2 |
旺家墩 |
平江街道 |
32313 |
3 |
蔡家村 |
雙塔街道 |
37404 |
4 |
肖金村 |
雙塔街道 |
16919 |
5 |
楊家浜橋 |
吳門橋街道 |
15000 |
6 |
炒米浜 |
吳門橋街道 |
20000 |
7 |
鐘樓新村改廁 |
雙塔街道 |
31800 |
8 |
平江歷史街區成片(中張家巷以北)整治保護項目(一期) |
平江街道 |
200 |
9 |
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重點功能區保護修繕工程 |
平江街道 |
29000 |
10 |
茅山塘(堂)低洼地改造項目 |
虎丘街道 |
2434 |
11 |
橫塘街道老鎮改造四期 |
橫塘街道 |
2190 |
12 |
橫塘街道老鎮改造五期 |
橫塘街道 |
7500 |
13 |
工業園區新蘇路北舊城改造項目 |
金雞湖商務區 |
5892 |
14 |
婁江北側工業區改造 |
金雞湖商務區 |
17569 |
15 |
312國道北路北村(F地塊) |
虎丘街道 |
2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