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氣溫升高、濕度增大,蜱蟲進入活躍高峰期。蜱蟲雖小,危害卻很大,市民在享受夏日戶外活動的同時,也應提高對蜱蟲危害的認知。
蜱蟲是一種體外寄生蟲,通常棲息在森林、草原、山地等環境中。它們以吸宿主血液為生,在吸血過程中,可能會將自身攜帶的病原體傳播給宿主。新型布尼亞病毒就是蜱蟲可能攜帶的一種病毒,當人被攜帶該病毒的蜱蟲叮咬后,就可能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從而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蜱蟲病。這種疾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至2周,發病初期,患者會出現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多器官功能損害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除了新型布尼亞病毒,蜱蟲還可能攜帶萊姆病螺旋體、森林腦炎病毒、立克次體等數十種病原體,堪稱“行走的病原庫”。
如何預防蜱蟲叮咬
夏季,市民該如何預防蜱蟲叮咬呢?
野外活動要注意
市民在野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光滑面料的長袖衣褲,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佩戴帽子并穿全包式鞋子,最大限度減少皮膚暴露,同時在戶外盡量選擇硬化路面行走,避免在草地、灌木叢長時間坐臥。活動結束后,應立即檢查全身皮膚褶皺處如頭皮、耳后、腋窩、腹股溝等,并用高溫洗滌衣物。寵物外出歸來,也應該仔細梳理毛發,防止蜱蟲“搭便車”入戶。
遇到蜱蟲附著這樣做
若發現蜱蟲附著,切勿直接拍打或硬拽。正確做法是用酒精、碘酒或風油精滴在蟲體上使其麻痹,再用尖頭鑷子貼近皮膚,穩穩夾住頭部,垂直向上均勻施力拔出。操作過程中避免扭轉或猛拉,以防口器斷裂殘留。取出蜱蟲后還應用碘伏消毒傷口,如自行處理困難,應立即就醫。叮咬后需密切觀察2周,一旦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等癥狀,應立即就診,并告知醫生蜱蟲接觸史,以便醫生能夠準確判斷病情,并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增強個人衛生防護意識很重要
市民應勤洗手、佩戴口罩等,以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