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落細一攬子政策舉措,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科技創新蓄勢賦能,改革開放縱深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27.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2.0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2516.7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14008.3億元,增長5.0%,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8:46.8:52.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6萬元,比上年增長5.6%。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新增高端科技儀器、蘇南特鋼材料、長三角大飛機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6個。新增吳江區光纖光纜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累計3個。新增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5個,累計10個。入選國家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7個縣級市(區)獲批省級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F代服務業能級提升。獲批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4%。
數實融合水平持續提升。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6%。獲批建設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入選國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全國首批“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5G應用“揚帆”行動重點城市。新增全國5G工廠23個,累計67個。新增省級智能工廠33家,累計73家。新增省級示范智能車間224個,累計1062個。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出臺優化營商環境“蘇十條”、穩經濟促發展26條。實現企業服務中心全覆蓋,舉辦“助企直通”政企懇談會和“1030”產業沙龍。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一件事”事項達74項;持續打造“免證蘇州”,“免證辦”事項達800多項。連續5年入選全國“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全年新設經營主體27.2萬戶,其中新設企業9.7萬戶。年末全市擁有企業96.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4.1%。3家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25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2家企業入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1.75萬人。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7.05萬個。發放各類就業政策補貼56.2億元,其中穩崗返還資金12.1億元,惠及企業30.36萬戶。累計建成“家門口”就業服務站333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6.9萬人次。蘇州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斬獲3枚金牌。連續五年榮獲中國年度最佳促進就業城市。
物價水平總體平穩。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2%。其中衣著價格上漲2.6%,居住價格上漲0.2%,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7%,醫療保健價格上漲4.1%,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5.0%,食品煙酒價格下降0.6%,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2.6%,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與上年持平。
二、農業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1%。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34.2千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1.2千公頃,其中蔬菜播種面積67.7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95.7萬噸,比上年增長0.6%,其中夏糧產量28.1萬噸,秋糧產量67.6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2.0萬頭,全年生豬出欄29.2萬頭,比上年增長7.9%。主要農產品中,豬牛羊禽肉產量2.5萬噸,比上年增長6.6%,其中豬肉產量2.4萬噸,增長10.4%;蔬菜產量205.6萬噸,增長0.9%;水產品產量14.5萬噸。
鄉村全面振興穩步推進。新建高標準農田3.5千公頃。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到85.4%,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擁有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分別達843個、17個和68個。新增2個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國家級農業精品品牌。新增特色康居鄉村300個,累計4700個。發布全國首個高素質農民培養地方標準。累計培育全國農村創業園區(基地)48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3個、全國創業創新典型帶頭人10人。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量質提升。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017.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2%。分行業看,前六大主導行業實現產值30809.8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9.2%、7.6%和7.9%。分企業規???,規模以上工業中,大型企業產值191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3%;中型企業產值10978.1億元,增長3.3%;小微型企業產值16855.1億元,增長8.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產值1805.4億元,比上年增長3.5%;民營企業產值23163.1億元,增長8.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9.3%,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企業產值22196.5億元,增長 0.6%。
制造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高技術制造業產值17659.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7.6%,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3%和7.9%。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產值3407.1億元,比上年增長8.4%。集成電路、傳感器、通信及電子網絡用電纜、太陽能電池等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0.1%、81.2%、11.1%和14.1%。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7890.9億元,比上年增長5.0%;實現利稅總額3268.7億元,增長8.4%。
建筑業保持穩定。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276.0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4230.7億元,增長3.2%;竣工產值3093.4億元,比上年增長8.7%,竣工率達72.3%。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8250.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新開工面積4630.7萬平方米,下降8.9%。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51.2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0.8%。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1234.8億元,比上年增長8.0%。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搶抓“兩重”“兩新”等政策機遇,更大力度抓項目、促投資,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在大體量基礎上實現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投資8.0億元,增長73.5%;第二產業投資2122.0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投資4005.6億元,下降3.3%。
工業投資呈現較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布局。全年完成工業投資21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4.6%,較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0.7%、22.2%、29.3%。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在蘇州持續發力,成為拉動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全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完成1043.4億元,比上年增長2.5%。工業設備投資兩位數增長,全年完成投資9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速較上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03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3.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制造業、智能裝備制造業、新能源制造業分別增長53.7%、31.7%和58.3%。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08.6億元,比上年下降3.4%。房屋新開工面積1109.7萬平方米,下降28.6%;房屋施工面積8768.2萬平方米,下降10.7%;房屋竣工面積1326.4萬平方米,下降26.2%。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617.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374.3萬平方米,下降9.9%。
五、國內貿易
培育壯大經營主體,積極拓展貿易新業態,推進貿易行業高質量發展。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740.0億元,比上年增長5.8%,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9.6%。全年舉辦“夜ZUI蘇州”“五五購物節”“十大碗”“雙十二購物節”,發放餐飲專享數幣消費紅包等系列促消費活動。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4.8%?;旧铑惿唐繁3州^快增長,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糧油食品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煙酒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6.6%、10.7%、23.7%。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明顯。全市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汽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2%,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57.4%;限額以上單位實現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7.2%。線上消費保持活躍,出臺《蘇州市加強直播電商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穩步提升。全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26193.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出口16368.8億元,增長8.5%,進口9824.3億元,增長4.1%。全年一般貿易進出口10986.6億元,比上年增長6.6%,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41.9%。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進出口1027.5億元,下降4.5%;民營企業進出口10346.4億元,增長6.9%;外資企業進出口14818.9億元,增長7.7%。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東盟、拉丁美洲、非洲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8%、19.4%、18.3%和17.2%。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額62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全年機電產品出口12896.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占出口總額的78.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067.8億元,比上年增長8.9%,占出口總額的49.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26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市場采購貿易額2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召開跨境電商發展大會,發布三年行動計劃??缇畴娚踢M出口額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86.3%。全年完成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5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65.6億美元,增長4.7%。
開放合作持續深化。舉辦“2024蘇州全球招商大會”。博世、強生、羅氏等一批優質外資項目簽約落地。全年新設外資項目1307個,實際使用外資51.75億美元。全市新增省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17個,累計達227個。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園正式揭牌,中日(蘇州)協同發展創新中心成立。昆山經開區獲評省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
對外投資穩定發展。全年新增對外投資項目628個,中方境外協議投資額30.67億美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協議投資額占比達62.1%。全年開行中歐班列530列。
七、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增長。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59.1億元,比上年增長0.1%,其中稅收收入2004.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2.3億元,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2132.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82.0%,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金融市場穩健運行。年末共有各類金融機構1022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23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住戶存款余額221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6007.3億元,比上年增長6.5%。落地省數字金融重點實驗室,在全國開展首筆數字貨幣橋跨境繳稅業務??缇橙嗣駧沤Y算金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0552.1億元。數字人民幣累計落地場景126萬個,數字人民幣交易額累計近7萬億元。
年末共有保險公司主體91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732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831.0億元,增長11.9%;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269.1億元,增長4.5%。保險賠付支出401.5億元,比上年增長32.8%。
資本市場穩定擴容。年末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67家,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21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累計55家;北交所上市企業累計12家。
八、交通物流
交通運輸高效運轉。年末公路總里程111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9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運量2.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1%,旅客周轉量101.9億人公里,增長4.2%;公路、水路貨運量2.9億噸,比上年增長4.9%,貨物周轉量539.9億噸公里,增長17.8%。
滬蘇湖高鐵建成通車,蘇州南站、盛澤站同步投運。通蘇嘉甬、北沿江高鐵加快建設,蘇州北站樞紐配套、蘇州東站樞紐及綜合開發、滬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等開工建設。全年鐵路客運量1241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68.1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1.4%和12.0%。鐵路貨運量276.7萬噸,貨物周轉量17.3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12.2%。
全年蘇州港貨物吞吐量5.9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66.5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3.5%。其中,太倉港貨物吞吐量2.8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831.8萬標箱。
年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567.7萬輛,比上年增長5.7%,其中私家汽車472.0萬輛,增長6.4%;新能源汽車62.7萬輛,增長58.1%。年末全市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392.4公里。全年全市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里程4169.8萬列公里,網線客運量63727.8萬人次。年末市區公共汽車運營車輛5316輛,新開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96條,公交線路總數達791條,全年市區公交客運總量2.46億人次。
郵政電信發展穩定。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345.2億元,比上年增長9.2%。發送快遞37.5億件,增長20.6%;實現快遞業務收入313.4億元,增長10.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8.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973.9萬戶,其中5G在網用戶1340.7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802.0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1917.2萬戶。
九、科技教育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實施科技創新“八大工程”,發布“科創18條”。上?!K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五。全年財政性科技投入299.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11.5%。制定《蘇州市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三年行動方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80.6%。
科創平臺加速推進。全力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揭牌成立上交大、哈工大等一批蘇州高等研究院。建設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全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97家,累計1482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1家,累計18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累計17家。新增市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累計109家。新培育建設創新聯合體130家,累計235家。
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年末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75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726.3億元,比上年增長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4.7%,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6家,累計607家。當年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3萬家。年末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07家。年末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企業2.7萬家,比上年增長6.4%;加計扣除額12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折合減免企業所得稅317億元?!翱瀑J通”全年為4450家企業解決貸款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24.1%?!翱苿撝笖蒂J”支持1.6萬家科技企業融資超3000億元。
創新人才集聚。年末各類人才總量407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45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2萬人,累計109.6萬人。新增蘇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77人,累計3835人。累計立項資助市級頂尖人才(團隊)10個、重大創新團隊62個。成立全國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必要專利研究中心和光電產業、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知識產權與標準協同創新中心。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16.0萬件,比上年增長23.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23.3件,比上年末增加23.1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2.2件,比上年末增加11.3件。全年PCT專利申請2593件。
教育資源持續優化。全年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73所,新增學位7.9萬個。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869所(不含幼兒園),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所;在校學生191.9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0.4萬人;畢業生41.1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7.8萬人;擁有專任教師12.9萬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兒園1049所,比上年末增加15所,在園幼兒32.5萬人。張家港、常熟、太倉獲評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蘇州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分別獲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投入使用。
十、文化旅游、衛生和體育
文旅市場豐富多彩。舉辦第六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蘇州市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十三屆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第六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第九屆中國昆劇藝術節、第九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等活動。全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43.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1座,備案博物館49座,文化館11座,文化站97個。年末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獅山大劇院建成投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正式開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年末全市擁有5A級景區6家,4A級景區35家。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累計14個、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累計21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累計100條。累計發放數字人民幣文旅消費券超650萬元,助力“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成為地級市首個成交金額破億的文旅消費平臺。全年舉辦1000人以上規模演唱會90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1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41.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4.4%和10.4%。吳江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成功入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865家,其中醫院282家。全年新增三級醫院5家、三甲醫院2家、國家級重點???個。市立醫院太湖總院、市婦幼保健院、蘇大附一院總院二期正式啟用,蘇州醫學中心開工建設。獲批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年末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2萬張,其中醫院7.7萬張。每千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1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12.0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9萬人、注冊護士5.3萬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7人。全年各級醫療機構完成診療量1.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5%。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年新建改建體育公園6個,新建健身步道70.3公里。新增體育場地面積90.3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07平方米。蘇州市體育中心煥新啟用,昆山奧體中心正式投用。在第33 屆奧運會、第17 屆殘奧會上,蘇州運動員分別獲得2金1 銀1 銅和4金3銅的優異成績。舉辦長三角國際田徑鉆石賽(上海/蘇州)、國際攀聯世界杯攀巖賽等省級以上賽事134項次,成功獲得2026年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舉辦權。全年體育彩票銷售66.75億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1298.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2.7%,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794.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1%。
居民收支保持穩定。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24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40元,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6元,增長5.5%。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8108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2677元,增長4.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3785元,增長6.9%。
社會保障持續改善。年末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598.11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47.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74萬人;全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53.21萬人、634.55萬人和580.65萬人。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1155元/月。市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685元/月。全市最低工資標準2490元/月。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6萬套(間)。改造提升農貿市場72個,累計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76個。
持續關愛“一老一小”。年末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191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78家,兒童服務機構12家。年末養老機構備案床位50973張。全年完成適老化改造1.4萬戶。改造提升助餐點100個,開展老年助餐服務超580萬人次。二級以上公立綜合性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全覆蓋,全市設置護理院108家。全域化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年末托育機構977家,托位5.9萬個。
十二、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城市功能持續完善。全年實施城市更新項目99個,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78個、惠及居民4萬余戶。實施3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涉及城中村186個。全年建成海綿城市面積44.78平方公里,累計面積355.75平方公里。蘇臺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強勝路連接312國道、廣濟路北延等道路建成通車。新開通地鐵6、7、8號線,實現“九線聯運”。全年新改建公共衛生間60座。新增公共停車場泊位1.7萬個,累計25.6萬個。累計建成5G基站達59928個,年末城域網出口帶寬26.9TB/s。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863.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4%,其中工業用電量1311.0億千瓦時,增長6.1%,第三產業用電量322.2億千瓦時,增長13.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216.3億千瓦時,增長17.8%。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1座,總供水能力752.5萬噸/日,其中市區供水能力365萬噸/日。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98.4萬噸/日。全年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42.96億立方米;年末家庭天然氣用戶388萬戶,比上年增長3.7%。年末全市擁有公共自行車租賃點5431個,公共自行車11.5萬輛,市區擁有共享單車6.8萬輛。
十三、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年用水總量98.12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0%,其中生活用水減少0.2%,工業用水減少3.1%,農業用水增長1.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9.7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4.7立方米。
生態環境優化改善。實施年度大氣治理工程1103項、“一湖一策”治理項目50個。市區PM2.5年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84.2%,比上年提升3.4個百分點。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97.5%,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長江蘇州段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100%。太湖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
全市累計提升改造綠廊綠道60公里,新建及改造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220個。年末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6%。完成營造林2.05千公頃,林木覆蓋率達20.6%。新增受保護濕地面積2668公頃,濕地保護率達72.8%。
新增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3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6家。ESG產業創新中心建成投用。全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定一督”小區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全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比上年分別下降12.2%和10.9%。
注釋:
[1]本公報中2024年統計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可比價。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各類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業金融機構、證券期貨業金融機構、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組織。
[4]自2024年1月起,公路客運量、公路旅客周轉量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車、網約車中跨區域部分的客運量、旅客周轉量。2024年公路水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5]數據來源:本公報中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數據來自市發改委;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科貸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眾創空間、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等數據來自市科技局;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G工廠、智能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工廠、產業集群等數據來自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機動車保有量、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社會服務機構等數據來自市民政局;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人才總量、就業、最低工資標準、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等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海綿城市面積、管道天然氣數據來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綠廊綠道、綠地面積、林木覆蓋率、濕地保護率、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數據來自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停車泊位、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數據來自市城市管理局;交通運輸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用水、供水、生活污水處理數據來自市水務局;現代農業、綠色優質農產品、水產品、康居鄉村、美麗休閑鄉村等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進出口數據來自蘇州海關;外資、外經等數據來自市商務局;文化、旅游、文物保護數據來自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衛生醫療、托育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利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等數據來自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貨幣金融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分行;保險數據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蘇州監管分局;軌道交通數據來自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有軌電車數據來自蘇州高新有軌電車集團有限公司;鐵路數據來自上海鐵路局蘇州站;郵政快遞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用電數據來自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蘇州供電分公司;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數據來自市醫療保障局;經營主體、營商環境等數據來自市數據局;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數據來自市應急管理局;帶寬、5G基站等數據來自江蘇省蘇州通信行業管理辦公室;電話用戶、互聯網用戶數據來自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蘇州市分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6]個別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