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中新具身智能產業園奠基儀式上,《蘇州工業園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正式發布,搶抓發展機遇,緊扣園區發展實際,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助力高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更好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具身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此前,工信部已發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江蘇省也推出了《江蘇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園區此次推出的三年行動計劃,從三個重點方向、16項重點任務謀篇布局,明確了產業發展的路徑和目標。
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的總定位,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7年,園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要初步打造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本體制造集聚區、技術創新策源地和應用場景示范區。
具體來說,要從三個層面做出成績: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招引一批具身智能機器人重點項目,形成一批具身智能機器人代表產品,核心產業規模達150億元,關聯產業規模達300億元。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搭建一批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引育一批具身智能機器人高端人才,在“大腦”“小腦”等核心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新增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0個。
——應用推廣成效顯著。聚焦工業、服務、特種等領域,落地不少于10個具有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
作為連接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橋梁,“具身智能”是指將AI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更需要從“大腦”“小腦”“本體”持續攻關突破。
計劃指出,要做大做強具身智能整機。面向類人外觀、雙腿行走和雙臂靈巧操作等基本形態功能,建立人形機器人基礎軟硬件架構,打造“公版”通用平臺,開發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整機,支持不同場景需求下的結構改造、算法優化以及特定能力強化。同時,聚焦工業、服務、特種領域,開發契合實際需求的功能型整機,強化能力應用。
要拓新突破智能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大腦”,圍繞動態開放環境下機器人感知與控制,重點突破“感知-決策-控制”一體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規模數據集管理、云邊端一體計算架構、多模態感知與環境建模等技術。開發控制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的“小腦”,面向復雜地形通過、全身協同精細作業等任務需求,開展高保真系統建模與仿真、多體動力學建模與在線行為控制、典型仿生運動行為表征、全身協同運動自主學習等關鍵技術研究。
要補鏈強鏈。重點發展高精度減速器、高端伺服驅動系統、高性能控制器、新型傳感器、智能末端執行器五類核心組件,著力提升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剛柔耦合仿生傳動機構、高精度控制技術、智能靈巧作業功能等關鍵技術,滿足人形機器人靈活運動、多樣化操作所需。
計劃結合園區實際細化16項重點任務,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匯聚產業發展合力,全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聚焦增強產業發展能級,要招引高能量經營主體、引育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優質企業,著力加快主體引育、完善產業鏈條。聚焦夯實自主發展根基,要搭建高階創新平臺、攻關突破核心技術、構建協同創新網絡,強化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聚焦深度賦能千行百業,要精準挖掘場景需求、率先應用工業場景、創新拓展服務場景、加速探索特種場景,緊扣實際需求拓展應用場景,加速迭代更新。聚焦厚植企業成長沃土,要強化數據支撐、提升算力供給,為企業發展夯實要素保障,做實基礎服務。聚焦打造營商環境高地,要優化空間布局、加大金融支持、加強人才引育、深化交流合作,建優產業環境,扶持企業做大做強。
當前正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園區將堅持產業壓艙、創新驅動、應用先行,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拓新突破關鍵技術、加速推廣場景落地,全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為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