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網密密,吳山點點。青綠之間,一幅幅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價值實現的畫卷鋪陳舒展——吳中區西山島居山灣,昔日的廢棄礦坑,如今是水杉林和潛水基地;吳江區平望·四河匯集,昔日的“散亂污”,如今是親水廊道和創意空間;蘇州高新區大陽山,昔日的廢棄采石場,如今是生態景區;跨姑蘇和相城兩區的虎丘濕地公園,昔日的低洼澇區,如今是“城市綠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蘇州以生態補償政策為抓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輪驅動”。財政資金的投入,在公益林管護、濕地修復、村容村貌提升等領域成效顯著,環境美了,空氣好了,效益也增了;全國首創“雙向匹配+公正提存”生態損害賠償模式,促使修復項目接連落地,這一經驗獲生態環境部全國推廣。
從太湖治理到長江保護,從礦山修復到濕地恢復,蘇州的生態補償機制,正以司法、市場、社會等多元協同的模式,在資金使用、企業履約以及賠償模式等方面,創意不斷,成果可感。
角色換了
陰山島,太湖西山島東村村所屬島嶼,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成為網紅打卡地。但陰山島與主島連接線沿路曾存在亂堆建筑垃圾和雜草叢生等現象,與這一旅游熱門場地的身份極不協調。2022年,“東村村陰山島連接線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正式實施,場地得到清理和平整,圍網劃分了界限,還增設水管、水表并建造了垃圾桶清洗站等,生態和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在這一項目中,吳中區某精密磨具企業、吳中區某電子企業等19家單位投入了修復資金63486.5元。
環境的轉變,源自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轉變。2022年,以太湖生態島建設為契機,吳中區聯合蘇州市人民檢察院、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創新建設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這是全省首個綜合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陰山島的轉變雖小,卻是這一背景下的典型示范之一。
基地有了,示范有了,參與生態損害賠償的角色和行動更多了。消夏灣緩沖區一期后期維護項目,蘇州某家用電器企業投入修復資金107000元;鄭涇江東側綠化提升項目,吳中區某污水處理企業投入修復資金391822元;東村村補植復綠項目,蘇州某汽車配件企業以及蘇州某塑膠企業等7家單位投入修復資金57232.5元,累計種植樹木80棵……在金庭鎮古色古香的“七十二峰軒”,金庭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局污防辦副主任張軍所歷數的一系列生態損害賠償案例,還將被作為法治與科普的素材。原來,“七十二峰軒”既是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的生態環境法治與警示中心,還是生態環境科普與交流中心,同時也是磋商場所。
“造成生態損害的賠償義務人在這里進行磋商和簽訂協議,選擇修復項目并領取證書。”張軍手上用于展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證書”,則是2022年5月蘇州某混凝土公司以種植117棵水杉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替代性修復的見證。這些水杉被種植于西山島居山灣,曾經的廢棄礦坑,如今的碳匯林和潛水基地。
截至今年7月,基地共落地修復案件79件,涉及修復資金313.18萬元,累計種植樹木9000棵、放養魚苗50000尾、新建新能源路燈75盞、維修藍藻隔離帶500米、整治河道等水體3個、整治環境區域2處、生態修復項目3處。
一花引得百花開。在張家港保稅區、常熟市銅官山、太倉市沙溪鎮、昆山高新區、吳江區平望鎮、相城區漕湖濕地公園等地,各有特色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基地陸續建成,共同讓樹更綠、水更清。
模式活了
盛夏的北太湖,湖風習習,樹影婆娑。太湖金墅港畔的一片樹林,囊括碳匯林、增殖放流、藍藻打撈、綠化養護、河道水體清潔五大片區。太湖邊的這片“青綠”,占地900多畝,正是蘇州市生態資源公益修復基地,為省內最大。其功能定位,著眼于破解“無法原位修復”難題,為無力支付賠償的侵權人提供勞務代償等替代方案。
“這里成為基地后,見過有人到這里來種樹,湖邊的樹越多,環境越好。一到節假日,很多人喜歡來這里散步和野營,游客多了,村里也多了收益,咖啡店和面館都成網紅打卡點了。”在太湖邊住了數十年的村民老曹,見證了湖岸這些年的變化。
制度和方式的創新,則破解了不少生態補償難題。去年8月,吳中區聯合蘇州市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局印發《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替代性修復項目清單“雙向匹配”機制實施細則》,在全國首創“雙向匹配+公證提存”模式。當企業賠償金與修復項目暫不匹配時,資金可提存至公證機構專戶,待項目庫更新后精準激活。這一創新解決了“該用不敢用、能用不愿用”的資金沉睡難題,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蘇州方案”,并向全國推廣。
制度創新破解補償難題,多元實踐展現的則是柔性治理的智慧。在太湖生態島,26.6萬元企業提存資金正轉化為水質提升工程的清流成果;一家電器公司的員工以3天環保服務,完成了價值3900元的勞務代償;39.8萬元賠償金化作1公里生態步道……群眾身邊看得見的改變,還有許多。
在金融領域,同樣有創新,激發出企業更大治污動力。在長江岸線,面對928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壓力,政府、銀行、企業實施分階段履約方案,使企業現金流壓力驟減,而生態補償方案有序推進。
從太湖生態島的“雙向匹配”到長江岸線的金融創新,蘇州正以制度創新,暢通生態補償多元實踐路徑。當企業從“污染者”變身“修復者”,綠水青山正成為蘇州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思路多了
“連續三年,青頭潛鴨在蘇州度夏了。”今夏,在蘇州東太湖生態濕地,觀鳥愛好者曹連根自前年6月首次發現青頭潛鴨度夏并在此繁殖以來,已是第三次在夏天觀察到青頭潛鴨,“當時拍到雌鳥帶著9只幼鳥,這是江蘇省首次繁殖記錄。”
“濕地好不好,鳥兒說了算”,這套蘇州創新的考評體系,不僅在現實中能夠感受到,還獲得了全國推廣。今年7月,蘇州捧回了“國際濕地城市”金字招牌,而在這背后,是蘇州以立法保障、科技賦能、社區參與融合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不凡之舉。
考評體系有創新,生態補償方案見智慧。面對小額賠償如何用好問題,蘇州用“以勞代償”與“少年環保導師”給出了答案。當一家新材料企業因1167元小額生態賠償陷入“錢少難辦事”的窘境時,生態環境部門打破常規,量身定制“以勞代償”方案,請企業員工以環保宣教服務抵償罰款,超額完成責任。而小額賠償難題的另一解法,是“少年環保導師”制度,企業可選派員工經培訓后化身“紅馬甲”導師,走進校園濕地課堂,將“賠償”轉化為宣教,實現了企業、學校、社會與生態的多方共贏。
思路多了,實踐自然也豐富了,機制體制以及創新舉措,共同繪就了蘇州系統構建的生態保護網絡。《蘇州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就擘畫了2035年30個保護地“串珠成鏈”的藍圖,同步拆除侵占河湖違建122萬平方米,恢復濕地生態廊道194.6公里;水環境“誰超標誰補償”機制,自2023年實施以來,收繳補償資金被投用于七浦塘、吳淞江等流域治理,推動水質顯著改善。
從濕地考評的“自然之音”,金融創新的信用活水,到以勞代償的溫情轉化,構成了“懲戒—修復—教育—預防”的全鏈條機制。在生態補償領域,蘇州用一系列創新,印證了一個極為樸素的道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需要的不僅是一紙法規,還需一座閃耀智慧與溫度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