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城市,蘇州積極轉變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促進資源高效利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堅持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導向,努力抓好循環經濟、新能源產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如今,蘇州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有序下降。2024年蘇州地區零碳(近零碳)工廠數量同比增長超91%,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70萬噸/年。全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釋放綠色發展強勁脈動。
追綠添金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作為全國領先的制造業大市,近年來,蘇州以創建國家生態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循環經濟靜脈產業園為抓手,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在蘇州工業園區東南隅吳淞江畔,一座現代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在重新定義“垃圾處理”的概念。園區內坐落著垃圾中轉站、有機廢棄物處理廠、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廠、熱電廠、天然氣接收站等基礎設施,雖是個垃圾“集散地”,但廠區內尾水生態濕地環境優美,空氣中彌漫花香,更像個花園。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經過有機廢棄物處理廠處理后的垃圾能變成生物天然氣,毛油提取的油脂可做生物柴油,營養土可用于園區綠化,污水經處理后還能建生態濕地……截至2024年底,該產業園累計處理污水99967萬噸,削減污染物CODcr41.7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1.8萬噸等,相當于種植500萬棵樹木,同時創造了59億千瓦時的綠電。近日,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變廢為寶”項目榮膺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吳江區紡織、印染、涂層等傳統產業集中,2022年12月以來,該區聚焦紡織染整行業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經過兩年集中整治,累計淘汰低端低效噴水織機超8萬臺、低端落后涂層生產線267條,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躍進。吳江的蘇州南華紡織,主要從事織物植絨、軋光、軋花、涂層及后整理加工。2009年企業開始環保提升改造,隨著技改和管理的精細化運營,企業產能逐年提升,年產值實現6000萬元左右。目前,南華紡織的產品遠銷歐美市場。
蘇州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轉型升級前為“黃橋電鍍園”。相城區黃橋街道的電鍍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高峰時期有相關企業309家。雖然企業數量較多,但每年稅收不足千萬元,且廢氣、廢水等環境矛盾突出。相城區以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散亂污”專項整治兩個三年行動計劃為動力和抓手,實現電鍍企業全部清零。目前,蘇州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已入駐“獨角獸”區域總部型企業、日資服務業、數字經濟類等220余家企業,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點綠成金
新能源產業發展成勢
從光伏、氫能到碳交易創新,蘇州正以科技賦能綠色發展,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
蘇州工業園區高貿區內,全國首個“一對多”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正高效運行。“我們以科技賦能,著力打造‘光伏+’綜合智慧能源服務業態。”中鑫新能源負責人介紹。當前,中鑫新能源重點投資運營分布式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同步拓展儲能、配電、充換電等綜合能源服務。目前,業務版圖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形成“源網荷儲碳”全業態布局,投建分布式光伏規模突破1吉瓦;創新研發的中鑫—西浦智慧能碳聯合實驗室AI大模型、鑫浦電力交易平臺等數字化產品,成為“能源+科技”跨界融合標桿案例。
在蘇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大屏實時跳動著碳減排供需數據。“我們已開發6類方法學,服務500余家企業,開發碳減排量超34萬噸。”蘇州一站式碳普惠服務中心數字運營專職成震林表示。7月,山東聊城交運集團冠縣汽車站通過蘇州碳普惠服務體系完成首筆碳交易,實現跨省應用。在碳市場創新方面,蘇州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3月投運的張家港信義光伏微電網項目,年發電量超1.8億千瓦時,相當于為地球“減負”約17.9萬噸二氧化碳。3月至4月,該微電網通過光伏儲能、余熱發電、負荷協同方式,有效響應電網填谷需求,總填谷電量達1051兆瓦時,相當于為數萬戶家庭提供一天的清潔用電。“在蘇州,機械轟鳴間流淌著綠色與創新的和諧樂章。”大金空調(蘇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作為一家以建設“零碳工廠”為目標的企業,他在蘇州深切感受到綠色發展的脈動。
今年3月,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制氫設備交付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總部企業Advait Energy Transitions Limited(簡稱“ADVAIT”)。“印度是我們海外戰略版圖中的核心市場之一。我們正通過技術輸出的方式,結合本地化生產的策略,穩步構建并優化我們的海外產業鏈。”國富氫能相關負責人介紹。4月,國富氫能與ADVAIT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7月,該公司50方電解水系統又成功發往馬來西亞國家電網項目,加速全球化布局。
綠電交易、碳普惠機制、氫能出海等創新實踐,正讓這座千年古城煥發新的綠色動能,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蘇州智慧”。2024年,蘇州接納區外清潔來電規模達到1700萬千瓦,占全市負荷一半以上。分布式光伏裝機量達554萬千瓦,居全省首位。
借綠生金
生態價值加快躍升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蘇州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努力推動生態紅利向發展紅利轉變,“金點子”遍地開花。
在常熟虞山腳下,一片片茶園不僅孕育出AA級綠色食品“劍門”綠茶,更創造了萬人同品蕈油面的吉尼斯紀錄。寶巖楊梅節每年吸引8萬游客,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沙家浜鎮通過數字化智能漁場建設,3.14萬畝養殖池塘全部完成高標準改造,納入農業農村部“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年產值超8億元,讓2500余戶養殖戶、300余名水產品經紀人嘗到了生態養殖的甜頭,全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常熟市生態產品(GEP)核算研究報告》顯示,沙家浜成為常熟市GEP產生熱區,通過發展生態經濟,沙家浜鎮GDP增加同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常熟平均水平,實現GEP與GDP的雙豐收。
常熟是最早將“江南文化”與生態融合的地區。以常熟尚湖為例,景區充分發揮常熟“山、水、城一體”“自然、人文、歷史相交融”獨特優勢,先后開發水上森林、拂水山莊等多個景點,同時培育優質“體育+”賽事項目,打造覆蓋水上、山地、戶外、室內的賽事品牌體系,發布體育賽事清單。這種“生態+文化+體育”模式,不僅培育出國際馬拉松等品牌賽事,更通過文化IP,開發出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數據顯示,常熟通過“七溪流水”生態文旅開發,已形成四大新業態,帶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走進張家港冶金園(錦豐鎮)交通村,一條大寨河環村流淌,水清岸綠,沿岸花卉競相綻放。大寨河是交通村44條河道之一,此前由于農戶種植菱角、阻水壩埂、河道圍網養殖,造成河道水質下降、河道面貌不佳。張家港首創“國省考斷面縱向生態補償辦法”,通過181萬元獎勵資金撬動水環境治理積極性,實現地表水質量連續5年100%達標。目前,當地正構建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交易體系,通過市場化機制讓生態價值真正“流動”起來。
近日,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環保專員來到市行政服務中心,輕點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向工作人員出示“金牌企業”相關信息后,即享受到綠色通道服務。2023年11月,蘇州全國首創啟用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對應用平臺較好的企業頒發“金、銀、銅”牌予以政策獎勵,數千家企業享受生態紅利,成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追綠添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正在蘇州持續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