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攤點,一頭連著攤主的生計,另一頭關系城市的環境秩序,帶來的環境污染、堵塞交通、食品安全等問題實實在在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蘇州市從去年年底開始開展流動攤點專項治理工作,創新流動攤點治理模式,以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為引領,多部門協同,整合市場資源,打造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嶄新格局,為城市發展注入全新活力。專項治理近一年來,全市新增設置疏導點348處,引導超過8100名攤主進入疏導點規范經營;2150余處居民投訴多發點位得到有效治理,數字城管平臺投訴量同比下降25.5%。
協同共治 整合社會資源新增疏導點
蘇州高新區馬澗路與聯港路路口是居民購物休閑中心,附近人流量大,夜間流動攤點聚集,環境臟亂差。“攤位全擺在非機動車道上,嚴重影響交通出行。這里管起來不讓擺,他們就會流動到其他地方,周邊居民確實也有消費需求。”楓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潘勇介紹,按全市“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思路,他們加強巡查的同時著手開展疏導。
與政府主導新建疏導點不同,蘇州高新區探索盤活現有市場資源,將流動攤點融入其中,通過需求對接、優勢互補的方式,在不新建疏導場所的情況下,實現疏導的效果。“這樣既能減少政府的投入,也能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帶動商業經濟的活力。”潘勇說,馬澗路路口的易買盛超市近年來客流減少,一樓多家店面關閉,停車場常有空位。城管部門與超市老板鄭先生協商設立疏導點。鄭先生起初顧慮環境衛生,潘勇多次溝通承諾加強管理,并指出疏導點能帶來客流。在做超市老板思想工作的同時,城管部門也與攤販和居民充分溝通。在綜合多方意見后,20多個攤位于7月中旬入駐,每個攤位按月向超市支付場地服務費,每月抽簽決定攤位順序。“沒想到效果這么好,有攤位的一側一樓店面全開了,晚上燈火通明。”鄭先生說,服務費雖僅夠人員成本,但帶來了大批客流。
去年以來,蘇州協調社會力量共治流動攤點的案例并不在少數。相城區黃埭鎮企業密集、外來務工人員集聚,流動攤點治理難度不小。當地一家電子科技公司行政經理李從介紹,企業門口流動攤販曾造成交通擁堵,且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去年年底,城管部門與企業協商治理辦法,企業投資30萬元,引進“動車組”列車模型打造主題生活市集,將流動攤點疏導至內部。“城管幫助我們一起和攤販談,明確管理規定。”李從說,市集滿足了員工消費需求,顯著降低離職率,節省大筆招工成本。如今企業門口道路環境大幅提升,安全隱患消除。
黃埭鎮還引導攤主自治。春豐路與馮夢龍大道交叉口疏導點建成后,城管部門要求經營者在指定區域、時間經營,嚴格遵守“四不”“四有”“四包”管理制度:不占車道、盲道和綠地,不損毀設施,不亂扔雜物,不擾民;有防塵設施、油煙凈化器、垃圾分類裝置和專人保潔;包行業自治、規范經營、遵守法規、環境衛生。對違規者采取“一次口頭警告、兩次書面整改、三次取消資格”的措施,確保長效管理。
如今,在社會各方協同共治之下,蘇州街頭的煙火氣依舊,卻少了臟亂差和交通安全隱患。攤販、居民、企業等各方需求均衡滿足,這背后體現出的是城市管理的智慧。
齊抓共管 多部門靠前服務形成治理合力
流動攤點無序經營涉及燃氣、交通、食品安全等問題,需多部門齊抓共管。自去年專項治理開展以來,城管、市監、住建、公安、教育、交通等部門協同發力。
建筑工地門口的流動攤點是管理難題。工人們需要價廉、量大且口味多樣的家常快餐,流動攤點恰好滿足需求,但這些攤點常留下垃圾、堵塞交通。太倉市城管局市容科負責人范峰介紹,為治理這一頑疾,今年以來他們聯合住建部門創新構建“信息共享、聯合巡查”機制,對在建工地拉網式摸排,發現29個工地周邊存在違規經營現象。
根據各工地實際情況,當地依法管控存在安全隱患流動攤點的同時,主要采取臨時疏導點和訂餐配送兩種方式疏導。在太倉市一處工地門口,連接通道上劃出四個攤位。項目經理徐長明介紹,此前門口道路有三四個流動攤點,影響車輛通行。城管建議劃幾個位置,這樣既不影響交通,也方便管理。工地不收管理費,只要求攤販離開時打掃干凈。
針對新開工項目,城管局會聯合住建局主動上門服務,提前做好政策提醒與業務指導,從源頭規范秩序,將流動攤點治理關口前移。
同時,太倉市城管局還與公安、交通等部門對流動售賣車輛開展全過程監管。“依托公安交控中心,被處理過的售賣車輛進入太倉范圍,系統會自動預警并進行軌跡研判。一旦出現違法行為,公安、城管可第一時間聯動處置。”范峰介紹,對于國省干道上的違法車輛,則配合交通部門聯合研判執法,確保全程全域監管,不留死角盲區。
多部門聯動格局同樣體現在疏導點管理中。張家港大學城夜市有近200個攤位,自運營以來深受歡迎。如何確保安全運營?張家港市城管局市容管理科負責人謝凡介紹,城管負責環境衛生,市場監督局提前介入,為食品攤販頒發公示卡、規范備案,并駐點巡查,杜絕問題食材流入。公安部門每天派警力在夜市及周邊巡查,提升消費者安全感。
常態長效 探索“制度化+數字化”治理模式
流動攤點并不是一時一地的治理難題。偌大城市,攤主要謀生,消費者有需求,流動攤點就會出現。如何實現長效管理、源頭管理?蘇州一方面建立專項工作機制,健全常態長效管理;另一方面探索向科技要治理能力,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賦能流動攤點治理。
其實,從去年開展專項治理后,蘇州就建立了流動攤點綜合治理專項工作機制,印發《蘇州市流動攤點常態化治理工作指引》《全市深化流動攤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工作方案》《疏導點設置與管理指引(試行)》等文件,夯實制度根基。
“專項工作堅持疏堵結合‘兩條腿走路’。”蘇州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對主要道路、商圈、車站等重點區域設置擺攤設點嚴禁區并向社會公布,全社會共同監督,對在嚴禁區擺攤的依法從嚴處置。嚴禁區以外為管控區,可在不影響交通、不擾民情況下因地制宜設置疏導點。城管部門明確疏導點設置負面清單,如不得占用車道、綠地、消防通道;與居民住宅區保持距離防止噪音油煙擾民;與商圈保持距離避免影響實體商業經營等。
為了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蘇州市城管局開發了“蘇e擺”綜合管理平臺,以數字化賦能流動攤點治理。前期各地對社會面流動攤點進行了摸底排查,各地將這些數據導入“蘇e擺”平臺,設有聚集點信息、攤位信息、疏導點信息等類目。基層執法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依托平臺信息,對攤點現狀進行核實反饋。
針對疏導點攤位管理,“蘇e擺”平臺也能積極賦能。記者看到,在相關登記表內,需要注明食材來源等信息,針對使用燃氣的攤位還要登記氣瓶信息,便于安全監管。在攤位信息中,城管部門特別設置了“攤位去向”這一選項,去向包含轉入疏導點、就業幫扶、執法處置三類。市城管局市容處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通過全流程管理,積極回應社會訴求,在大家對美好市容環境的期望和攤主規范經營、部分市民需求中實現動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