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周莊的青石板路上,身著一襲蘇派手工旗袍的年輕姑娘舉手投足間盡顯溫婉雅致,一秒將人拉回“從前慢”的街景中;高校課堂上,學生們將二十四節氣元素融入旗袍設計,一針一線間,流淌著江南的四季風雅,勾勒出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企業商鋪里,文化展區中記錄著蘇派旗袍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攜手周莊鎮政府及相關企業,以江蘇旗袍學院為載體,走出了一條由高校主導、政企協同、面向未來的蘇派旗袍傳承與創新的特色之路,讓這門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2013年,手工工藝旗袍被列為蘇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學校敏銳地意識到,學生應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既能依托專業教學培養年輕傳承人,又能鏈接企業需求推動產業發展。
由此,學校聯合江蘇省旗袍行業協會和知名旗袍企業,依托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兩個專業,于2017年9月成立江蘇旗袍學院。2024年,學校被列為手工工藝旗袍項目保護單位。
不同于傳統非遺項目依賴個體傳承人的模式,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創造性地以學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單位,利用穩定的教學體系和源源不斷的學生資源,實現非遺傳承。如今,學校不僅是江蘇省內唯一將蘇派旗袍作為服裝專業特色進行系統化教學的高校,江蘇旗袍學院也是全國首個旗袍學院。同時,在周莊鎮政府的支持下,學校學生可憑一卡通無限次進入古鎮采風,將周莊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等江南元素融入旗袍設計,讓旗袍文化融入日常。
傳承不是復制,創新才是最好的保護。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是蘇派旗袍走向大眾的關鍵。在學校課堂上,學生不僅學習裁衣、歸拔、盤扣等核心工藝,更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大膽創新。比如,在日常實踐中,學生將針織工藝引入旗袍設計,利用面料彈性提升合體度,降低生產成本,使旗袍更貼近日常穿著。
這樣的“校企合作項目”在學院已成常態。企業將新品開發、文創設計等需求引入課堂,學生的設計成為企業的創意源泉,企業則通過二次設計最終實現量產,既降低了研發成本,又激發了青年創造力,實現從“學”到“產”的“落地生花”。
在周莊古鎮入口處的繡娘絲綢樓上,蘇派旗袍文化館已進入試運營階段。二樓的展區內,一件件精致的旗袍、一張張豐富的圖片展示著蘇派旗袍的歷史演變與工藝細節。希望通過場景化展示、年輕化設計與數字化創新,推動蘇派旗袍從“非遺標本”走向“生活美學”,讓更多人感受到蘇派旗袍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