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太倉港口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蘇州市文物保護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蘇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1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蘇州市文物保護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一、序言
蘇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文物遺存數量多、價值高、內涵豐富?!笆濉睍r期(2016~2020年)是蘇州爭當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先行軍排頭兵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蘇州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的重要機遇期??偨Y“十二五”文物工作情況,研究制定蘇州市文物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蘇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十二五”工作回顧
“十二五”以來,蘇州把文物工作作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文物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文化遺產保護呈現新亮點。大運河蘇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市成為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蘇州古城申遺夢圓。江南水鄉古鎮預備清單項目納入國家申遺項目庫,我市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牽頭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古村落保護取得新成效,新增3個(黎里鎮、震澤鎮、古里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個(楊灣村、東村、三山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平江路、山塘街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不斷增加,文物完好率明顯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達到816處,完成“十二五”期間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增加15%的既定目標。其中,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
(二)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我市形成了以蘇州博物館為龍頭、國有博物館為主體、專題博物館為特色、民辦博物館為補充,類型多樣化、主題多元化的博物館發展體系。在最新一期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綜合排名中,蘇州博物館位列第8名,在地市級歷史藝術和綜合類博物館中名列第一。蘇州博物館“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榮獲“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博物館展陳實現重大突破。穩步推進博物館城建設,蘇州狀元博物館、泰伯廟陳列館、過云樓陳列館、蘇州生肖郵票博物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巧生爐博物館等專題館相繼建成開放,全市在冊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總數已達70余家。故宮學院蘇州分院正式成立,探索性走出中央文博機構與地方合作的一條新路。率先完成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認定和信息采集登錄工作,比國家規定時間提前兩年,基本摸清我市國有企事業單位收藏可移動文物情況。
(三)考古工作扎實推進。深化蘇州古城考古已有成果,在西部山區開展持續主動性發掘,科學整理春秋木瀆城址內各類文化遺存,為遺址邊界劃定和保護規劃編制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在大規模田野調查基礎上摸查春秋吳國高等級王陵墓葬,在望亭、通安一帶開展重點發掘。
(四)文物流通領域穩步發展。積極發揮國營文物商店主渠道作用,加大非庫撥商品征集力度,嚴格控制商品出庫率。在注重市場效益提升的同時兼顧公益屬性,通過文物鑒定、專業培訓、知識宣講等活動發揮國有文物商店社會服務職能。
(五)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進一步完善。制訂實施《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蘇州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及相關細則,為全面加強我市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文物保護目標責任制不斷深化。簽訂實施第三輪《蘇州市文物保護責任書》(2011~2015),有效落實了文物保護管理責任,張家港市文物局受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聯合表彰,榮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十二五”期間蘇州市文物保護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與不足。主要表現為:考古工作特別是吳文化考古研究相對較弱,與蘇州城市的歷史地位明顯不相稱;博物館展陳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民辦博物館運行質量不高;古村落古建筑保護資金短缺,社會化、多元化保護因政策限制舉步維艱。這些問題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研究解決。
三、“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系列講話精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認真研究和把握新時期文物工作特點,抓住重點,突出亮點,攻克難點,積極探索國家保護與社會保護相結合的新思路、新辦法,推進我市文物工作邁上新臺階。
(二)總體目標。在“十二五”工作基礎上,通過實施基礎優先、項目帶動、品牌引領的戰略,使蘇州文物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打破思維定式,有效轉變文物保護管理模式,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創新發展,提升文物保護科學支撐能力,加強文物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做好遺產申報相關工作,力爭“十三五”規劃期內完成江南水鄉古鎮申遺項目,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太倉天妃宮遺址增補列入“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申遺預備清單;擴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增加10%左右,總量突破900處;探索建立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增強博物館協會功能,完善文物數據庫管理,打破條塊、行業分隔,實現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共享互通;深化吳文化考古研究,爭取在吳文化考古和太湖水下考古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強古村落古民居保護管理,探索走出一條古村落古民居社會化保護利用的新路徑;以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設立為契機,加強國際遺產合作交流,接軌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積極打造蘇州世界遺產城市文化品牌;加強研究,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路子、新辦法,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意義的蘇州經驗。
四、“十三五”規劃主要內容
(一)打造世界遺產城市品牌。
1.江南水鄉古鎮項目力爭在“十三五”規劃期內成功申遺。按照“國家文物局指導、兩省文物局推動、三市政府支持、蘇州牽頭、各鎮落實”的工作原則,在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協調指導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下,充分發揮我市牽頭城市的引領示范作用,切實加強對申遺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深化古鎮保護與發展,以申遺為動力,推動江南魚米水鄉的科學保護,在聯合申遺辦分解落實各環節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全力以赴,扎實工作,2016年底完成相關準備工作,2017年3月底前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申報文本,力爭“十三五”規劃期內成功申遺。
2.海上絲綢之路擴展項目申遺。根據國家文物局部署和遺產地保護管理的有關要求,爭取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和太倉天妃宮遺址增補列入“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申遺預備清單,積極推進申遺范圍內的文物維修和環境整治工作,以遺產申報為抓手,切實提升遺產地保護管理水平。
3.建立大運河遺產監測蘇州平臺。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和國家有關部署要求,在大運河蘇州段遺產監測管理聯席會議統籌下,加強對大運河蘇州段遺產的監測管理,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做好遺產監測平臺建設工作,做好監測數據匯總、分析、上報,以及國家監測總平臺的對接工作。在國家文物局要求監測數據報送常態化的基礎上,致力于建設體現蘇州特色、符合地方管理要求的簡便實用的監測平臺體系,爭創地級市大運河遺產監測國家示范點,打造蘇州遺產保護工作的又一亮點。
4.積極策劃城市遺產保護利用及宣傳系列活動。借助蘇州古典園林、中國大運河蘇州段“雙遺產”及“手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品牌優勢,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遺產保護組織的合作與交流,積極承辦大型遺產保護活動,一方面展示蘇州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提高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美譽度,另一方面學習、借鑒國際遺產保護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提升蘇州遺產保護專技人才的學術和技術水平,拓寬蘇州與中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將蘇州這座世界遺產城市推向世界。
(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1.文物保護單位和控制保護建筑數量不斷增加。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不斷擴大各級文保單位和控保建筑數量。到“十三五”末,力爭全市各級文保單位在“十二五”基礎上增加10%左右,總量達到900處,其中,省級以上(含省級)文保單位增加15%左右,市級文保單位增加10%左右,控制保護建筑增加10%左右。
2.文物保護完好率穩步提高。加強文物古建筑維修,穩步提高各級文保單位和控保建筑完好率,到“十三五”末,力爭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完好率達100%,市級文保單位完好率達85%左右,控保建筑完好率達75%左右。
3.有序推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為全面提升國保單位保護水平,實現國保單位的科學有效管理,要切實完成前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立項和編制工作。
4.古鎮古村落和古建筑保護。配合規劃部門,推薦申報新一批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結合國家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以吳中區東、西山古村落為試點,探索建立古村落古民居社會化、多元化保護的新機制,制定完善相關經濟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利用。
5.對未定級文物率先實施分類分級管理。高質量完成“未定級文物分類分級管理導則”國家課題,按照分類分級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對普查登錄點的依法有效管理。
(三)博物館和館藏文物保護。
1.繼續穩步推進博物館城建設。鞏固蘇州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第一方陣前列的地位,積極發揮蘇州博物館在全市博物館群體中的引領示范效應。通過館舍升級改造、藏品優化、公眾服務提升等途徑,整體提升現有博物館的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常熟博物館創建國家一級館。新建一批能夠反映蘇州城市文化的有影響力的重點博物館,推動建設昆山博物館、吳中博物館、吳江博物館新館、蘇州考古博物館、江南魚米之鄉博物館。積極扶助社會力量建設一系列有特色的中小型專題非國有博物館,形成反映和展示蘇工蘇作、魚米之鄉、書香門第、蘇式生活等吳地特色文化,彰顯蘇州城市品位的博物館群體。
2.積極探索建立博物館理事會制度。推行和建立理事會制度是強化博物館公共性、增加管理公開透明度、促進其公共職能深度實現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政府從辦文化到管文化轉變的一條重要途徑。完善法人治理機構,推動理事會制度改革,是當前文化事業單位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笆濉逼陂g,文化系統內60%的博物館要建立理事會制度,引導支持行業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的理事會制度改革。同時,增強博物館協會功能。鞏固發展蘇州博物館協會,積極發揮其在全市博物館行業內的組織協調、規范引導、第三方評估的功能。加強各類博物館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打破條塊分隔、行業壁壘,實現博物館文物資源的共享互通,更好地發揮館藏文物資源作用。
3.探索建立博物館發展基金。在博物館行業發展中加強社會力量的引進,多方籌集文化發展資金,以多種形式資助、扶持、推動蘇州文博事業的發展,推動文化創新,扶持文化新人,促進文化交流,充分發揮博物館發展基金在展示推廣、吸納社會資源、鼓勵創新、擴大交流等方面的功能,體現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4.加快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以蘇州博物館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為契機,實現博物館領域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切實提升我市博物館行業規范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構建有推廣意義的博物館標準化服務體系,整體實現我市博物館群體的智慧管理、智慧保護和智慧服務。
5.推動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博物館衍生產品的研制開發。利用博物館館藏文物和技術人才優勢,積極研制開發博物館衍生產品,形成具有一定影響的碑刻拓印、絲綢復制、工藝雕刻、民俗展演等文化品牌項目。
6.強化對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和管理。在新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及《蘇州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的指導下,落實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及相應的優惠扶持政策,并對照新規范整改提升一批非國有博物館,促進非國有博物館規范化健康發展。
(四)考古發掘與研究。
1.吳文化考古研究。繼續鎖定吳文化考古既定目標,進一步加強對木瀆春秋古城址的深化考古發掘,形成科學的結論性意見,組織完成古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加強吳國王陵的考古調查發掘,重點做好西部山區和望虞河沿線土墩墓的考古發掘,力爭取得新的成果。
2.新石器時期遺址考古研究。在東部地區,通過系統全面勘探,以聚落考古新視角對城市東部地帶進行新石器時期遺址聚落發掘,為構建東部地區文化序列以及社會組織結構形態研究提供實物資料。
3.啟動太湖水下考古研究。重點抓好吳越古戰場及相關遺址的調查、物探和清理挖掘;北宋花石綱開采地及運輸線路的研究考證;洞庭商幫的商貿線及相關遺存的調查研究,力爭在太湖水下考古方面取得新發現。
4.搶救性考古發掘。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做好搶救性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新方法,為城市考古提供豐富的實證資料,并做好考古基礎資料整理研究工作,編輯出版反映蘇州考古整體歷程的研究成果。
5.加強考古成果的研究工作??茖W系統梳理近年來蘇州城市考古成果,完成蘇州城市考古文物標本庫建設。通過成果化的考古項目將考古發展成為集考古科研、文物保護、教育展示、文化產業于一體的文化事業。
(五)流通文物。
1.創建品牌,努力將蘇州文物商店打造成為文物流通領域的行業標桿。積極發揮國營文物商店主渠道作用,規范文物流通市場經營行為,引導形成健康、穩定、有序的流通市場秩序,在全社會營造健康理性的收藏氛圍。
2.建立國家文物局流通文物蘇州培訓中心。按照國家文物局和蘇州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蘇州文物商店為基礎成立國家文物局流通文物(蘇州)培訓中心,面向國有文博單位兼顧社會組織,充分利用國家級鑒定平臺培養流通領域鑒定人才,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文物鑒定評估、從業資格認證、社會宣傳教育系列活動,將其打造成為立足蘇州、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的權威機構。
3.積極探索國有文物商店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文物流通市場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國有文物商店在文物經營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增加社會服務功能,面向社會開展信息咨詢服務和宣教培訓,強化公共服務職能。
五、重點項目
(一)世界文化遺產。
1.遺產申報。
(1)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7500萬元)。
周莊、甪直、同里、沙溪、錦溪、黎里、震澤、鳳凰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申遺計劃,各遺產地按照申遺工作計劃,積極做好申遺文本編制、文物本體維修、環境整治、遺產監測與檔案管理、宣傳展示等工作,力爭2019年申遺成功。
(2)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8000萬元)。
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太倉瀏河天妃宮遺跡已被國家文物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遺產點列入申遺預備名單。張家港、太倉將按照申遺要求,做好遺產價值研究、保護規劃編制、文物本體修繕和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力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遺產保護展示。
(1)蘇州古典園林保護規劃編制項目(745萬元)。
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文物保護規劃立項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計劃在2017年啟動第一批規劃編制工作。
(2)運河古纖道公園建設項目(2000萬元)。
運河古纖道公園以世界遺產為核心內容,挖掘展示古線道歷史文化,保護原有地形地貌,全面提升環境風貌,建設安全防護設施,使古線道成為吳江綠色生態與遺產保護相融合的市民休閑活動公園。
3.遺產監測。
(1)大運河蘇州段遺產監測管理體系提升工程項目(2000萬元)。
為提升大運河蘇州段遺產監測管理工作水平,在現有國家用監測平臺基礎上,建設符合蘇州地方情況的遺產監測管理系統平臺,實現遺產監測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易用性。工程擬分期實施,2016年開發基礎平臺、構建監測體系,2017年實施全景及聲吶監測,2018年開展預警值研究及指標優化工作。
(二)文物保護單位。
1.保護規劃。
(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項目(2000萬元)。
目前,蘇州大市50處國保單位中(9處古典園林保護規劃編制納入世界遺產保護項目),已經完成規劃編制的有10處,進入立項階段的有16處,啟動規劃編制的有11處,尚未啟動規劃編制的有13處。十三五期間,按照國保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積極推進,力爭全面完成一至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2.保護展示。
(1)蘇州文廟建筑保護展示項目(1700萬元)。
蘇州文廟大成殿修繕及展陳提升工程已經全面完成,2016年,蘇州碑刻博物館擬對文廟東路及西路重要建筑進行修繕,對文廟環境進行整治提升,將文廟建筑作為重要展陳內容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參觀游覽環境,項目立項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
(2)忠王府(蘇州博物館)建筑保護與展陳提升項目(1000萬元)。
忠王府西路建筑近年出現建筑老化、油漆褪色剝落、木構件糟朽、屋面漏雨等現象,為維護忠王府建筑,擴大蘇州博物館服務空間,全面提升忠王府展陳水平,蘇州博物館擬在2016年對忠王府西路建筑實施全面修繕整治和展陳提升工程。
(3)東吳大學舊址建筑保護利用項目(2000萬元)。
隨著蘇州大學的發展,學校對東吳大學舊址的十四幢建筑在使用功能上進行了規劃調整。同時,針對本體建筑存在的滲漏、蟲蛀以及建筑外墻局部酥松等現象,學校擬在2017年進行全面修繕和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已提高國保單位建筑完好率,滿足教學需求。
(4)保圣寺羅漢塑像維修項目(500萬元)。
保圣寺羅漢塑像近年出現泥塑剝落現象,為全面保護塑像本體,吳中區文物局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委托專業單位進行了監測實驗,編制了保圣寺羅漢塑像維修設計方案,擬在2018年完成塑像本體維修工作。
(5)務本堂維修項目(500萬元)。
務本堂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吳中區擬在2018年完成本體修繕工程。
(6)韓世忠墓二期維修項目(300萬元)。
韓世忠墓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吳中區你在2017年完成享堂維修工程。
(7)致德堂修繕項目(950萬元)。
致德堂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年久失修,吳江區文物局擬在2019年完成致德堂本體維修和環境整治工程,同時圍繞絲綢文化進行展示提升。
(8)吳江文廟修繕項目(2300萬元)。
吳江文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吳江區文物局擬在2018年完成文廟大成殿、崇圣祠、欞星門、戟門等重要建筑修繕及展示工程。
(9)文征明墓環境整治及展示項目(300萬元)。
文征明墓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城區擬在十三五期間對文保單位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同時進行保護展示提升工程。
(10)言子專祠維修及環境整治項目(8000萬元)。
言子專祠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熟市擬在十三五期間進行文物建筑維修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11)言子舊宅維修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4000萬)。
言子舊宅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宣傳言子,打造言子文化品牌,常熟擬將言子舊宅內居民遷出,對建筑進行修繕,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
(12)王淦昌紀念館建設項目(2000萬)。
王淦昌故居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常熟擬對建筑修繕,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設立王淦昌紀念館,對社會公眾開放。
(13)王錫爵故居及趙孟頫書法碑保護修繕項目(200萬元)。
王錫爵故居及趙孟頫書法碑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太倉市文物局擬在2017年完成整體修繕工程。
3.保護性設施建設。
(1)春在樓防雷項目(200萬元)。
吳中區文物局擬在2017年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在樓防雷工程及安防工程。
(2)吳江國保單位消防提升項目(1200萬元)。
吳江區文物局擬在十三五期間,分期分批實施慈云寺塔、先蠶祠、耕樂堂、師儉堂等國保單位消防提升工程。
(三)考古及遺址。
1.考古發掘。
(1)太倉涇河萬豐古木船保護項目(430萬元)。
擬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古船整體修復及建檔工作。
(2)昆山榮莊遺址、姜里遺址及陶橋遺址項目(500萬元)。
擬在2018年完成勘探發掘工作。
2.遺址保護。
(1)草鞋山遺址公園建設項目(20000萬元)。
擬在2017啟動實施草鞋山遺址公園建設工程。目前已進入保護規劃立項階段。
(2)黃泗浦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30000萬元)。
擬在2016年啟動遺址公園規劃編制及遺址博物館配套設施建設工程。
(3)東山村遺址保護展示項目(14400萬元)。
擬在2016年啟動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在2020年完成考古發掘、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陳列布展等工作。
(4)羅墩良渚文化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550萬元)。
擬在2016年啟動建設羅墩良渚文化遺產博物館,展示良渚文化,計劃2017年完成建設計劃。
(四)可移動文物。
1.博物館建設。
(1)蘇州考古博物館建設項目(8500萬元)。
擬在2018年完成考古博物館主體工程建設和布展工作。
(2)中國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建設項目(6500萬元)。
擬在2019年完成博物館主體工程建設和布展工作。
(3)吳中博物館建設項目(22000萬元)。
擬在2018年完成吳中博物館主體工程建設和布展工作。
(4)吳江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20000萬元)。
擬于2016年啟動建設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吳江博物館新館,計劃2018年完成。
(5)魚米之鄉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2000萬元)。
擬于2016年啟動建設吳江魚米之鄉生態博物館,以開放的形式展現吳江生態環境,計劃2018年完成。
(6)滬通長江鐵路大橋博物館建設項目(5000萬元)。
擬于2017年啟動建設大橋專題博物館,展現滬通鐵路大橋文化內涵,計劃2020年完成。
(7)昆山博物館建設項目(17000萬元)。
擬于2017年啟動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昆山博物館建設工程,配合博物館建設陳列展覽征集館藏文物,計劃2020年完成。
(8)昆山名人館建設項目(2000萬元)。
擬于2017年啟動建設昆山名人館,展示有影響的昆山歷史名人,計劃2020年完成。
2.文物修復。
(1)太倉博物館館藏書畫搶救性裝裱項目(100萬元)。
擬于2016年啟動修復館藏絹本及紙本書畫裝裱工作,計劃2018年完成。
(2)吳江博物館文物修復項目(150萬元)。
擬于十三五期間完成吳江博物館文物修復工程。
(3)張家港博物館文物修復研究室建設項目(400萬元)。
擬于十三五期間完成張家港博物館文物修復研究室建設。
3.文物培訓。
(1)蘇州流通文物培訓中心項目(含標本庫項目)(1000萬元)。
擬于2019完成蘇州流通文物培訓中心建設項目。
(五)其它。
1.桃源、平望、盛澤文物保護及環境整治項目(1000萬元)。
配合桃源、平望申報省歷史文化名鎮,盛澤申報歷史文化街區,實施區域內文物建筑本體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計劃2018年完成。
2.溪巷古村落保護項目(2000萬元)。
擬于2016年啟動保護核心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維修、環境整治和保護展示工程,計劃2019年完成。
3.吳江南社遺存搶救保護項目(1000萬元)。
擬于2016年啟動區域內南社相關遺存的本體維修、環境整治、展示利用等工程,計劃2019年完成。
4.古里李市村基礎設施改造項目(300萬)。
古里鎮李市村為中國傳統村落,常熟擬對該村的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文物保護責任。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完善文物保護責任考核制度,全面落實文物保護責任。
(二)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在認真貫徹現有文物法律法規的同時,進一步加快地方文物法制建設,研究制定城市遺產保護管理、古城墻遺址保護、古民居保護利用等配套性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獎勵扶持政策。
(三)加大文物保護投入力度?!笆濉逼陂g,用于文物事業資金投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同時進一步吸納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領域。對自籌資金維修文物古建筑的單位或個人實行政府貼息或獎勵,并在“十二五”基礎上穩步提升獎勵額度。
(四)多層次培養文博專業人才,完成三個層次的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一批熟悉并能勝任工作的管理工作者,夯實基礎人才隊伍;在考古、古建維修、陳列布展等領域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做好行業骨干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擴充業內權威智庫的蘇州力量。利用故宮學院(蘇州分院)、流通文物蘇州培訓中心兩個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培訓,實現全市文博從業人員輪訓全覆蓋。同時擴展文物保護中介機構和志愿者隊伍,發揮專家與社會熱心人士在文物保護決策咨詢和文物線索提供、日常監管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五)加大文物保護社會宣傳力度。積極做好“博物館日”、“文化遺產保護日”宣傳活動,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文物保護主題宣傳活動。鞏固歷史城市聯盟組織,定期策劃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積極推進歷史城市之間的國際性交流與合作,使遺產保護深入人心,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